“红军欠了我们家400块大洋,现在能还给我们不?”2015年,孝感市政府,

周平聊历史 2025-07-06 19:45:08

“红军欠了我们家 400 块大洋,现在能还给我们不?”2015 年,孝感市政府,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老人,拿着一张发黄的旧纸条,敲开了当地领导办公室的门。 杨长根是孝感乡下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不富裕,种点地、养点鸡鸭,日子过得紧巴巴。1930年,红军路过他们村,缺粮少饷,号召大家支援革命。杨长根没啥文化,但听村里人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打的是地主老财,他就动了心。那时候400块大洋可不是小数目,够一家人吃喝好几年。他咬咬牙,把攒下的钱全拿出来,交给红军。红军也没亏待他,开了一张欠条,写明400块大洋,日后偿还。那年月,战乱频繁,杨长根也没指望真能拿回来钱,就把欠条塞进柜子底,日子照过。 几十年过去,杨长根早不在了,欠条传到他儿子手里,后来又到了孙子杨明荣手上。杨明荣小时候听爷爷讲过这事,只当个故事听。直到2015年,他翻箱倒柜收拾东西,才发现这张发黄的纸条。纸上字迹模糊,但“400块大洋”和“红军”的字样还能认出来。他心里一琢磨,这钱搁现在值多少?能不能找政府要点说法?毕竟家里条件一直不好,这400块大洋对他们家可不是小事。 杨明荣60多岁了,腿脚不太利索,穿得破破烂烂,活脱脱一个乡下老汉模样。2015年,他揣着欠条,从村里颠颠跑到了孝感市政府。那天天气挺冷,他站在政府大楼门口,犹豫了好一阵,才鼓起勇气敲门。工作人员见他这模样,先是愣了一下,接过欠条一看,更懵了。这都啥年代了,还拿红军的欠条来要钱?有几个年轻点的还偷偷笑,觉得这老头是不是糊涂了。 不过,领导没敢怠慢,毕竟这事牵扯到红军,政治上得慎重。欠条被送到办公室,摊在桌上,大家伙儿围着研究。纸条确实老旧,墨迹斑驳,上面的章看着也像那时候的作风。可这400块大洋咋算?搁1930年是大钱,现在直接还400块现金肯定不行,太亏了。得查清楚来龙去脉,看看这事到底靠不靠谱。 市政府没把这当笑话看,立马组织人手查档案。那年月资料少得可怜,红军在孝感活动过是真,但具体到谁借了钱、咋借的,压根没详细记录。档案里翻不出啥硬证据,工作人员又跑去杨明荣的村里打听。老一辈人还有点印象,说杨长根当年确实帮过红军,村里都传他傻乎乎把家底掏空了。可口口相传的事,哪能当证据?欠条倒是实打实的,字迹和纸张经鉴定,确实是民国时期的玩意儿。 调查花了俩月,市政府内部也争了好几轮。有人觉得这事太玄乎,没凭没据,不能随便掏钱;有人说红军欠债是历史问题,象征意义大,多少得给个交代。最后领导拍板,这事不能拖,得有个结果。不然传出去,说政府不管老革命的后人,影响不好。 2015年底,孝感市政府开了个会,决定认下这笔账。400块大洋按历史价值算,折到现在不好精确,但参照那时候的物价和现在的经济水平,估摸着得有几万块。他们最后给了杨明荣5万块现金,外加一些生活补贴,说是补偿他家当年的贡献。这钱不算多,但对杨明荣来说,够他改善一下日子了。他拿到钱也没啥大反应,就说了一句“这事总算有个头了”。 这事儿后来在当地传开了,有人夸政府有担当,也有人嘀咕这钱给得值不值。毕竟85年过去,谁能证明这欠条没啥猫腻?可不管咋说,杨长根当年的仗义总算没白费,他孙子也算给家里争了口气。 这桩“讨债”故事听着挺稀奇,但细想想也不简单。杨长根那辈人支援红军,是真心实意,可没想过啥回报。杨明荣拿欠条找政府,也不是贪心,就是想给自己家讨个公道。政府认账,既是给历史一个a补上了当年的窟窿,也顺便给自己脸上贴了金。搁现在,这400块大洋值多少不好说,但对杨明荣家来说,是个念想,对政府来说,是个态度。 再说,这事也让人琢磨,历史上的账能不能这么算?红军那时候是打仗,借钱借粮的事多了去了,要都来要债,谁还得起?可反过来讲,当年老百姓掏腰包支持革命,咋也不能让人寒了心。孝感这回给了钱,开了个头,以后咋办?还有多少这样的欠条埋在哪个角落?这些问题没答案,但故事本身挺有嚼头。

0 阅读:643

评论列表

用户12xxx09

用户12xxx09

16
2025-07-06 20:28

2015年,银元市价得按800算

用户10xxx90

用户10xxx90

2
2025-07-07 15:57

诚信第一

周平聊历史

周平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