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一发炮弹,帮我国一雪前耻,但今天看来我们损失至少36亿。就在今年的1月份,乌克兰的马达西奇公司被俄罗斯一颗导弹砸下来,“通”的一声就成了一片废墟。这视频传到网上之时,我国的网友无不欢呼,俄罗斯帮我国一雪前耻,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先说马达西奇这公司的来头,它是乌克兰最大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造过安-124运输机的D-18T发动机,也给米-26直升机提供过动力。2014年乌克兰跟俄罗斯闹翻后,马达西奇失去了最大客户,差点破产。
这时候中国企业伸出援手,从2015年开始注资45亿美元,不仅帮它活下来,还在重庆建了航空动力产业基地。
本来收购都快成了,结果美国2019年横插一杠子,又是制裁中国企业,又是施压乌克兰政府,硬生生把这桩买卖搅黄了。
2021年乌克兰直接把马达西奇国有化,中国投资者的钱打了水漂,只能去海牙仲裁索赔45亿美元。
这次俄罗斯炸了马达西奇,表面上看是打击乌克兰军工,但实际对中国影响复杂得很。马达西奇虽然没被中国收购,但它生产的AI-322发动机是中国L-15教练机的“心脏”。
咱们之前储备了400台备用发动机,可工厂一炸,后续供应就断了。
有人说可以转向俄罗斯买AI-222发动机,或者用国产WS-17替代。但俄罗斯的发动机得重新适配,WS-17虽说早有技术储备,可真要量产还得时间,空军的教练机订单等不及啊。
而且马达西奇还参与过土耳其无人机发动机项目,这工厂一炸,土耳其那边的合作也得黄,中国原本可能拓展的国际市场也跟着泡汤了。
再说说损失的36亿,网上传的这个数字,其实是2021年中国企业申请国际仲裁时提出的赔偿金额,当时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是36亿。但后来索赔金额增加到了45亿美元。
乌克兰现在外汇储备就181亿美元,真要赔这笔钱,货币都得崩盘,更别提马达西奇被炸后,中乌贸易每年70亿美元的订单也可能受影响。
说白了,俄罗斯这一炮下去,中国的直接间接损失远不止36亿,反倒是乌克兰和西方的博弈,让中国成了夹心饼干。
最让人无奈的是,俄罗斯这次打击的动机跟中国没啥关系。马达西奇被乌克兰改成了无人机生产基地,还储存弹药,俄军炸它是军事行动的一部分。
说白了,俄罗斯是在削弱乌克兰的战争能力,根本不是为了给中国出气。咱们网友欢呼“雪耻”,更多是情绪宣泄,可现实是,中国在马达西奇项目上投入的几十亿打了水漂,技术合作也断了,还得自己想办法解决发动机的替代问题。
这事也给咱们提了个醒:国际博弈里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美国当年搅黄收购,是怕中国拿到先进技术;俄罗斯炸工厂,是为了战争需要。中国在海外投资高技术企业,得把风险想得更透,尤其是涉及地缘政治的项目。
马达西奇的教训告诉我们,技术买不来,靠别人靠不住,真正的底气还得靠自己研发。就像咱们的WS-17发动机,虽然之前没量产,但关键时刻能顶上,这才是硬道理。
现在马达西奇的废墟还在冒烟,可损失已经实实在在发生了。咱们与其盯着网上的情绪狂欢,不如多关注国产航空发动机的进展。毕竟,只有把核心技术攥在自己手里,才能在国际博弈中真正挺直腰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