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被我们拖垮了!”2021 年,印度 3000 家旅馆突然宣布拒绝接待中国游客,本想给我们一个 “下马威”,结果却让自己先撑不住了。 当时印度国内反华情绪高涨,政府一声令下,旗下 3000 家酒店齐刷刷关上大门,宣称要 “惩罚侵略者”,现场掌声雷动的背后,却是一场被情绪裹挟的误判。 印度或许没算过账:中国游客在其旅游业的占比本就微乎其微,反倒是疫情冲击下本就奄奄一息的酒店业,因这一决定加速坠入深渊。 这场 “抵制闹剧” 的背景充满矛盾。2021 年,印度酒店业协会秘书长面对镜头慷慨陈词,将抵制归因于 “中国对印度的行径”。 但《斯坦时报》却揭露了残酷现实:受新冠疫情影响,新德里 70% 的酒店本就处于歇业状态,7.5 万间客房的行业组织看似声势浩大,实则是在疫情废墟上试图用政治口号掩盖经营危机。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中国游客本就不是印度旅游业的 “主力”——2017 年中国 1.3 亿人次出境游客中,仅有 25 万人次选择印度,这个数字甚至不及中国游客赴泰国人数的零头。 印度旅游部长此前刚计划投入 1 亿美元吸引中国游客,酒店业的 “闭门羹” 直接让这笔推广经费打了水漂,也让印度错失了借中国游客复苏旅游业的可能。 印度的 “反华组合拳” 远不止拒接游客。就在酒店业发难前一周,印度政府突然禁用 59 款中国 APP。 从 TikTok 到微信无一幸免,随后又向被禁 APP 运营商发出包含 “是否替外国政府工作” 等政治拷问的 77 项调查问卷。 签证政策更是急转直下:2020 年前印度每年向中国公民发放约 20 万张签证,到 2024 年骤降至 2000 张,中国技术人员申请商务签证耗时 3 至 15 个月,拒签率飙升。 印度移动通信与电子协会主席潘卡杰・莫欣德鲁无奈承认:“电子行业发展的关键技能流动已经停止。” 税务部门则频繁突击检查中资企业,2022 年开出超过 800 亿人民币的罚单,一系列操作看似 “强硬”,实则让印度自身陷入 “技术断供” 的困境。 吊诡的是,当印度在政策层面疯狂 “去中国化” 时,其社会对中国技术的需求却愈发迫切。 2025 年初,“印度两万留学生来华学技术” 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数据显示约 65% 的印度留学生主攻电气自动化、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中国高校年均为其提供 10 万元补贴。 但背后也暗藏隐忧:有军工院校教授透露,部分印度学生试图对潜艇消声水池自拍,西北某航空航天大学的风洞参数也疑遭泄露。 这种 “一边抵制一边学习” 的矛盾状态,折射出印度在技术依赖与政治对抗间的尴尬处境。 莫迪政府力推的 “生产激励计划” 投入 230 亿美元,试图打造 “印度制造” 神话,结果却事与愿违 —— 制造业占 GDP 比重从 15.4% 下滑至 13%,富士康签约工厂因补贴不到位迟迟无法开工。 2024 年印度财政部秘密报告坦承:与中国供应链脱钩等于 “主动跳进火坑”。 孟买近郊工业园价值 2 亿美元的贴片机因缺乏中国技术人员调试闲置两年,印度电子制造业协会估算,产业链断裂已造成 150 亿美元损失和 10 万岗位消失。 到 2025 年 3 月,印度政府不得不秘密讨论放宽对华限制,这场始于 “拖垮中国” 幻想的抵制运动,最终让自己尝到了产业链断裂、外资撤离的苦果。 从拒绝中国游客到禁用 APP,从签证限制到技术封锁,印度的一系列操作看似 “解气”,实则是用意识形态对抗经济规律的非理性行为。 当 3000 家酒店在抵制中加速倒闭,当电子工厂因技术断供陷入瘫痪,当留学生不得不远渡重洋学习自己抵制的技术,印度终于明白: 在全球化时代,试图通过 “脱钩” 拖垮一个大国,最终只会让自己摔得更惨。 这场持续数年的 “抵制闹剧”,最终以印度自食其果的结局,印证了一个朴素的真理: 互利共赢才是时代主流,任何基于偏见的对抗,最终都难逃 “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的命运。
“中国要被我们拖垮了!”2021年,印度3000家旅馆突然宣布拒绝接待中国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7-04 22:26:53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