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语出《道德经》通行本,大意是合乎道的人,道是欢喜得到这样的人的;合乎德的人,德同样也是欢喜得到他的,而产生过失的人呢,过失本身也是欢喜得到他的。当诚信不足的时候,不诚信才会出现。 苏辙注道德经云:孔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故曰仁者之过易辞。志于仁犹若此,而况志于道者乎?夫苟从事于道矣,则其所为合于道者得道,合于德者得德,不幸而失,虽失于所为,然必有得于道德矣。不知道者,信道不笃,因其失而疑之,于是益以不信。失惟知道,然后不以得失疑道也。 天地的道有很多路径,不同的选择和行为方式决定了最终结果,但这些路径都是道在背后发生着作用,因此,追求道的人,道会呈现出道的世界,让所有体道者存在和归属;同样的道理,无论是德、失,他们都是道的不同层面,仅仅因为运作方式的差异,才体现出各自的分别。 失之为物,可舍而后得也,可是失若得也。没有张三失,可能就没有李四得。失本身未必是坏事,凡事都要看你怎么领会,这里并无真正意义上的对错,只是观念上的差别。 #道德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