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殖民统治,不同的结局,背后是地理的铁律在操控
琉球群岛面积才4600平方公里,日本花50年便完成同化;朝鲜半岛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日本统治35年却以失败收尾。
其实这对比背后藏着个被严重低估的地理铁律:并非日本同化手段有变化,而是这两块地的地理规模与战略位置,从起头就决定了谁会被吞并、谁定会去反抗。

琉球由一百六十余个岛屿构成,陆地总面积极为有限,仅达三千零九十平方公里,分散于东海和太平洋之间长达一千一百公里的海域里。那最大的冲绳岛,面积有一千二百平方公里,在一八七九年被吞并之时,人口尚不足二十万。
朝鲜半岛面积有22万平方千米。虽说山地占了三分之二,然而西部和南部的平原是相连的。1910年被日本吞并的时候,人口已经超过了1300万。
更要命的是地理位置的差别:琉球独自处在海外,离日本本土有600公里、离中国大陆有700公里;朝鲜半岛北边连接着中国、西边隔着黄海,乃是典型的大陆与海洋强权的缓冲地带。而且朝鲜半岛这般位置,居然让它成了那种缓冲区域。
地理层面得出结论:琉球乃孤立之岛,朝鲜系大陆的延展——前者较易被吞并,后者难以被消化。
02 地理如何限定反抗选项
日本于琉球实施“五位一体”同化举措:政治上改制,经济上把控,语言上清洗,宗教上强制,文化上清除。那为何能得逞?
琉球地域人口稀少,分布于160座岛屿之上,信息不通畅、交通被分割,就连聚集起来都颇为困难。日本仅仅派驻5000兵力便能够把控整个区域。
朝鲜半岛情况大不一样。日本吞并朝鲜时,所面对的是有着2000年建国历程、1300万人口的国度。其西部平原城市较为密集,日本得派驻超10万兵力,成本是琉球的20倍。而且更棘手的是,朝鲜北部直接和中国相连,任何镇压之举都可能招致大陆强权干预。
地理范围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反抗所需付出的代价以及实现的可能性。

琉球因地理孤立,在大国博弈里没什么依仗。1879年,清朝想要救援,可700公里的海域成了难以逾越的阻碍。琉球国王被劫持后,群岛在三个月内就全被占领了。
朝鲜半岛堪称东亚的“竞技场”。1919年“三一运动”有200万人参与,日本杀害7500人后才艰难镇压。那日本为啥不敢像对琉球那般彻底抹杀朝鲜文化?实际上,是朝鲜的地理位置使然:任何激进举措都极有可能招致中国与俄罗斯的干涉。
真相是,琉球成了日本的“后方区域”,朝鲜竟成了大国博弈的“棋子”。

日本在朝鲜修建铁路、兴办学校,企图通过经济渗透达成同化目的。然而,面对22万平方公里的地域规模,实施成本大幅上升,即便投入1亿日元,也仅能维持表面的控制。
且看琉球,因地理孤立致使文化清洗轻而易举。到了1945年冲绳战役之时,琉球人竟被洗脑到甘愿为天皇赴死的地步。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如今冲绳居民依然使用日语,而朝鲜半岛却处于南北分裂的状态——地理带来的命运难题,单靠技术手段也难以化解。

地理始终未变:琉球因孤立而被迫顺从,朝鲜因枢纽地位孕育出反抗基因。如此便有了疑问:到2025年冲绳人仍认同日本,这是同化的成功,还是地理的悲剧?而且半岛的分裂,难道不是边缘地带永恒的诅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