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辈人总说 “重阳过得巧,全家少烦恼”,这话可不是随口编的。
早在 2006 年,重阳节就挤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 年更是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成为 “老年节”,从古代避灾习俗变成如今的孝心节日,
这两千多年的演变里藏着不少门道。

第一大习俗:登高 “辞青”,别只当秋游。
很多人以为登高就是爬山赏景,其实这里面讲究多了。
《荆楚岁时记》里说,重阳节登高是为了 “避恶气”,东汉还有桓景带着乡亲登高避瘟魔的传说,这可不是封建迷信,
古代秋天易有瘟疫,登高到开阔处能呼吸新鲜空气,本质是古人的 “健康防护”。
到了唐代,王维一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 把登高变成思乡符号,现在更实在:
搀着爸妈爬爬家附近的小山,不用非得登顶,走半小时歇会儿,聊聊小时候的事,既应了古俗,又给老人解了闷,比闷头刷手机强多了。
提醒一句,别穿新鞋去,去年我带外婆登高,她非要穿新皮鞋,结果磨得脚后跟疼,反倒扫了兴。

第二大习俗:插茱萸,古代的 “天然驱蚊液”。
现在年轻人可能都没见过茱萸,这东西长得像小花椒,香味特别冲,古人把它插在门上、戴在身上,说是能 “驱邪避虫”。
《西京杂记》里就记载,汉代宫女重阳节必戴茱萸囊,宋代宋祁还写过 “满插茱萸望辟邪” 的诗。
现在虽然不用避瘟魔,但秋天蚊子毒,要是去公园野餐,带个装茱萸的小香囊,比喷驱蚊水还天然,老人孩子都能用。
我妈去年就网购了茱萸干,缝了几个小袋子给邻居,大家都说闻着安心,这就是把老习俗过成了实在事。

第三大习俗:饮菊酒、赏菊花,不止是风雅。
别觉得菊花酒是文人墨客的专利,古代老百姓也爱喝。曹丕给大臣钟繇写信时,特意夸菊花 “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说喝了能 “令人长寿”;
山东滕州至今还有 “九月九,菊花做酒满缸香” 的民谚,当地老人说古法菊酒要泡够九九八十一天,现在嫌麻烦,泡杯菊花茶也一样,
抓两把杭白菊,加两颗枸杞,给爸妈当日常茶,清热明目,比喝含糖饮料健康。
赏菊也有讲究,别光看颜色,古人说 “黄菊为尊”,因为黄色象征 “长寿”,家里摆两盆黄菊,既有节日气氛,又讨个好彩头。

第四大习俗:吃重阳糕,“登高” 的平替还能讨彩头。
古代没条件爬山的人家,就靠吃糕来 “应景”—— 糕谐音 “高”,意思是 “步步高升”。
《岁时杂记》里写,宋代的重阳糕是九层宝塔样,上面插着小红旗,还要把糕掰一块搭在孩子额头上,念叨 “愿儿百事俱高”,跟现在给孩子发红包说 “新年快乐” 一个意思。
各地吃法还不一样:河北民谚说 “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吃糕;
北京的重阳糕会加栗子、核桃,又甜又顶饿,老人牙口不好也能吃。
现在买不到传统糕,自己用面粉、红枣蒸个发糕,哪怕形状不规整,心意到了比啥都强。

说完该做的,3 大禁忌可得记死,别好心办坏事。
第一忌:千万别送菊花给活人。虽说重阳赏菊,但古人一直把白菊、黄菊当 “悼亡花”,清明扫墓才用,你要是给爸妈送一束菊花,老人嘴上不说,心里准犯嘀咕。去年我同事不懂事,给婆婆送了菊花束,结果婆婆三天没理她,后来换了茱萸香囊才哄好。
第二忌:别在老人面前说 “老” 字。重阳节是 “老阳节”,“九” 又属阳,说 “老” 容易让老人觉得 “盼着自己老”,哪怕老人头发白了,也得说 “您这精神头,比年轻人还足”,这话谁听了都高兴。
第三忌:登高别单独去。古人登高是 “集体避灾”,讲究人多阳气足,现在单独爬山太危险,尤其老人腿脚不方便,万一摔了没人管,最好全家一起去,哪怕找个有台阶的公园,慢慢走也安全。

其实重阳节的核心,从来不是 “走形式”,而是 “顺时节、尽孝心”。
今年重阳,不妨也照着这些习俗做,不用花多少钱,只要心意到了,就是给家人最好的 “添福增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