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最魔幻的事情,莫过于一个曾经的学霸,考砸了一次后,非但不去反思自己哪里学错了,反而从隔壁班学渣的作弊小抄上,悟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错误答案。
这,就是现在美军的真实写照。
最近,美国一家平时造客机的公司,突然跟打了鸡血一样,发布了一款叫X-Bat的无人战斗机。
这玩意儿长得挺科幻,垂直起降,不用跑道,号称隐身,还能高亚音速飞行。
乌克兰那边一家叫《防务快报》的媒体,跟打了鸡血似的,在(一个神奇的未来日期)2025年10月23日给它吹了一波彩虹屁,说原型机2026年首飞,2028年就能投入使用,现在已经开始满世界找买家了。

为啥是乌克兰媒体先吹?
因为这家美国公司的产品,据说已经在乌克兰战场上“秘密测试”过。
这就好比一个卖保健品的,说自己的药方给隔壁村的王大爷试过,效果拔群。
至于王大爷现在是死是活,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有“实战经验”了。
这帮美国公司的大聪明们,从俄乌冲突里到底学到了啥呢?
他们的结论是:机场跑道太危险了,容易被炸。
而且,飞机死在地面上的比死在天上的多。
再结合乌克兰用几百美金的FPV小飞机,就把俄罗斯几千万美金的战略轰炸机给偷家了。
于是,他们灵光一闪,得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我们得“全力造隐身无人机”!
这套逻辑吧,听着就跟小区保安队长看完《孙子兵法》后,得出的结论是以后站岗必须穿吉利服一样。
你抓错了重点啊,大哥!

于是,X-Bat这款“神机”就诞生了。
它最大的卖点,就是“尾座式垂直起降”。
说白了,就是像个火箭一样直挺挺地飞起来,再直挺挺地落下去。
这玩意儿不新鲜,二战末期德国人就搞过一个叫Ba.349的火箭截击机,想用这招去捅盟军轰炸机的菊花。
结果呢?
技术不成熟,把自己玩没了。
现在美国人觉得,嘿,时隔八十年,我技术进步了,我又能行了!
这架X-Bat无人机,尺寸不小,翼展快12米,机翼还能折叠,用个拖车就能拉着跑,号称可以在任何小岛、任何普通货船上起飞。
听着是不是很牛?
这就是典型的“PPT思维”,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创造出十个新问题。
他们给这玩意儿画的饼,大得能噎死人。
航程超过3700公里,升限15200米,肚子里能塞两枚AIM-120空空导弹,翅膀底下还能挂巡航导弹。
更玄乎的是,它有AI加持,可以“完全自主作战”,不需要通信、不需要GPS、不需要人管。

断了网都能自己找目标、自己开火、自己回家。
这玩意儿是给谁准备的?
人家公司在宣传片里已经明示了,压根没提俄罗斯,镜头对准的全是太平洋上的小岛,针对的就是我们。
他们的剧本是这样的:未来在亚太打起来,我们的导弹一波洗地,美军在第一岛链的机场全废了。
这时候,X-Bat就能从犄角旮旯里钻出来,像个幽灵一样继续战斗。
这属于美军“敏捷作战”理念的野儿子,听着是不是天衣无缝?
可惜,现实不是PPT,现实专治各种花里胡哨。
醒醒吧!还在做什么质量碾压数量的春秋大梦呢?
第一,这玩意儿在技术上就是个空中楼阁。
垂直起降战斗机,听着性感,实际上是个大坑。
它需要一台全轴推力矢量发动机,说白了就是喷口能像人的手腕一样360度无死角转动。
这个技术,目前只有俄罗斯在苏-57上真正玩明白了,美国自己的F-22也只是二维矢量。
现在让普惠或者通用去从零开始研发这么个发动机,还要量产?

这饼画得比太平洋还大。
相关的工作,连个明确的计划都没有,还停留在“构想”阶段。
更搞笑的是,有媒体拿它的数据一算,发现牛皮吹破了。
它号称的性能,约等于一架小号的F-16。
要达到3700公里的航程,它得背着多少油?
它那小身板,塞下发动机、武器、AI系统之后,还能剩下多少地方给油箱?
这就像一个身高一米六的瘦子,说自己能一顿吃下五斤烤全羊,谁信谁傻。
结论就是,技术参数过度夸张,根本就是个无法实现的设计。
第二,也是最致命的,它完全搞错了俄乌冲突的真正教训。
俄乌战场上,无人机确实是大放异彩。
但核心是什么?
是乌克兰用几百美元的穿越机,换掉了俄罗斯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的坦克和飞机。
这是一场成本的极限拉扯。

双方都没有去追求什么高精尖的无人机,而是在满足基本功能后,拼了命地把无人机造得更便宜、更容易生产。
打的不是技术战,是消耗战,是生产线的战争!
结果美国人学到了什么?
他们看到乌克兰用便宜货打赢了,结论是:我们应该造一个更贵的!
这就好比,你看到邻居用弹弓打下了你家的无人机,你的对策不是也去买一堆弹弓,或者给你家无人机装个铁丝网,而是回家砸锅卖铁,造一个能飞到三万米高空的超高音速无人机。
你这不是在解决问题,你这是在感动自己。
这个X-Bat,浑身都是高科技,隐身、AI、矢量发动机……哪一样是便宜的?
这东西造出来,一架不得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
然后呢?
你把它部署在某个小岛上,我们用什么对付它?
我们用价值几万块人民币的远程火箭炮,或者干脆就是更便宜的、蜂群一样的无人机,直接给你连人带机一起扬了。
你一架X-Bat的钱,够我们买成千上万架“小摩托”无人机了。
你拿什么换?

美军的逻辑还停留在冷战时期,总想搞出一个“银色子弹”,一个能一招制敌的超级武器。
但现代战争,尤其是在大国之间,早就变成了体系的对抗,是工业产能的对撞。
第三,所谓的“分布式作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X-Bat的理论基础是,机场不安全,所以我要分散部署。
好,那你分散部署在小岛上,你的燃料、弹药、备件、维护人员怎么来?
这些补给线难道就是安全的吗?
如果我能摧毁你的嘉手纳空军基地,我就同样能用远程火力覆盖你周边几百公里内的任何一个小岛。
如果我连你的补给线都掐不断,那我为什么要去打你的主基地呢?
我直接看着你表演不就行了?
这个X-Bat的存在价值,完全建立在一个矛盾的假设上:我既有能力摧毁你的主要基地,又没能力摧毁你的分散基地和补给线。
这在逻辑上根本说不通。
说白了,美国现在的心态,就像一个家道中落的富二代,看着对面那个曾经穷得叮当响的邻居,如今人高马大,肌肉结实,心里慌得一批。
他不敢承认自己在力量和体格上已经落后,只能天天捣鼓一些“祖传”的、看似精巧实则无用的“暗器”,指望能靠着奇技淫巧一招翻盘。
从六代机研发进度落后,到现在拿出这种漏洞百出的PPT无人机来画饼充饥,都说明了一个问题:美国还没从“技术天下第一”的幻梦中醒来。
它想靠一个更昂贵、更复杂的无人机来打赢中国?
尤其是在比拼制造业产能这个领域?
这不是找错了比拼的领域,这是找错了时代。该醒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