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县杂粮以最本真的形态,诠释着自然造物的美学智慧。谷子穗穗饱满如金梭,在风中摇曳时流淌着琥珀色的光泽;红高粱秆挺拔似火柱,穗头低垂如朱砂凝结,勾勒出黄土坡地最浓烈的色彩笔触;肾形黄豆带着淡金的蜡质光泽,颗粒圆润得如同天然雕琢的玉珠;黑谷子则裹着深紫的外衣,在阳光下泛着细腻的暗纹,仿佛藏着夜的静谧。这些杂粮的形态与色彩,不是人工修饰的刻意,而是对黄土高原气候、土壤的精准回应 —— 短日照滋养出的紧凑颗粒,昼夜温差沉淀的醇厚色泽,让每一种杂粮都成为自然美学的鲜活样本。

兴县杂粮的形态之美,更体现在 “多样共生” 的格局中。在一片坡地里,谷子与豆类间作,金黄与浅绿交织成自然的色块;收获后的谷穗、豆荚悬挂在农家屋檐下,长短错落的形态构成立体的肌理,与黄土墙的粗糙质感形成奇妙呼应。这种未经雕琢的原生之美,打破了 “美学 = 精致” 的固有认知,让人们在颗粒的饱满、色彩的纯粹中,触摸到自然最本真的审美表达。
兴县杂粮的美学价值,更在世代相传的手工技艺中得以升华。石碾碾米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美学盛宴:圆形石碾在木质碾盘上缓慢滚动,谷子在重压下逐渐蜕去谷壳,白色米糠随风轻扬,落在黄土地面上形成细腻的纹路;碾出的小米颗粒均匀,带着石磨特有的温润光泽,不同于机械加工的冰冷质感。莜麦 “三磨三筛” 的工艺更显匠心,第一次研磨分离粗壳,第二次打磨细化颗粒,第三次轻碾提升口感,每一次筛选都需手工晃动竹筛,莜麦粉在筛网中簌簌落下,如同细雪堆积,留下自然的堆积曲线。
豆类的加工则是另一番美学场景。农民坐在土炕上,面前铺着粗布,双手快速分拣杂豆,饱满的颗粒被归置一处,形成深浅不一的色彩区块;绿豆去壳时,用指尖轻轻挤压豆荚,翠绿的豆子滚落盘中,发出清脆的声响,与豆荚的黄绿色形成鲜明对比。这些手工劳作没有标准化的流程,却在重复的动作中沉淀出独特的韵律感,让杂粮从田间作物,转化为承载匠心的美学载体。而最终成型的杂粮制品,无论是莜面栲栳栳的螺旋纹理,还是豆面饸饹的圆润线条,都延续了手工技艺的温度与质感,成为 “实用与美学共生” 的典范。
兴县杂粮以其原生的形态、匠心的工艺、日常的场景,构建起独特的地域美学体系,让人们在重新发现杂粮之美的过程中,读懂黄土高原最质朴、最鲜活的审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