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烘焙市场正在上演一场消费升级与价值回归的拉锯战,从贵价烘焙面包到用料扎实、价格公道的蛋糕平价替代,这场"舌尖上的经济学"已然超越美食范畴,成为观察都市生活方式的绝佳样本。

©图片源自小红书 一個字符
在上海,一块面包早已不止是果腹之物,它是社交货币,更是都市生活的隐喻。当各大品牌用北海道面粉、法国奶油构筑品质护,用透明工坊营造手作温度重塑着这座城市的烘焙版图。这场关于味觉与价值的对话,正悄然改变着每个人的消费选择与生活方式。
本文目录/ content
1:上海人也有自己的“切糕”
2:沪上"贵价烘焙"现象成热门谈资
3:寻找"平替"也应运而生
4:对“简单幸福”的情感共鸣
01
上海人也有自己的“切糕”
魔都烘焙圈又有新惊喜,上海也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切糕”了?魔都甜品圈最近可是杀出了一匹黑马,这款让人眼前一亮的甜品开创了厚度计价新玩法,一刀标准尺寸切下去26.9元,一整条抹茶芭乐水果卷售卖价格达到两百七。
抹茶绿与奶油白的配色,一打开就被满满的馅料惊到,把无核草莓和芭乐布丁做结合。从顶上的草莓开始品尝,这奶油细腻得像是会呼吸,草莓的酸甜平衡得刚好。

©图片源自小红书 吃货懒羊羊羊
还记得去年上海爆火标价358元的"大发"蛋糕吗?当时大V博主“柴柴吃不饱啊”在上海体验了这个只有用沪币才能体验到的“上海切糕”。
这款蛋糕采用百香果芒果夹心,搭配香草金丝内馅。打开包装的瞬间,顾客被蛋糕的尺寸惊艳到,这分量足够凑一桌麻将局了。立体造型的"发"字格外醒目,店员GENG贴心地提醒回家路上正好解冻。这份价值358元的蛋糕确实物有所值,沉甸甸的手感就是最好的证明。

©图片源自B站 柴柴吃不饱啊
同期在上海上市的当季限定荔枝造型甜品,更是高达单价78元。这款荔枝造型甜品让人联想到杨贵妃,连她都没尝过这个价位的荔枝。店家在创意甜品上确实独树一帜,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切开坚硬的外壳时差点失手,好在内里完好无损,横截面展示出三层结构:荔枝巧克力外壳、玫瑰奶油和荔枝果酱。无论颜值还是味道都无可挑剔,唯一遗憾就是分量稍小。

©图片源自B站 柴柴吃不饱啊
02
沪上"贵价烘焙"现象成热门谈资
上海的"贵价烘焙"现象俨然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谈资。这早已超越单纯的美食范畴,更像是一面映照时代的多棱镜。
当前沪上高端烘焙市场涌现了不少顶级原料派,比如网红店在标签上大做文章,强调法国奶油、韩国柚子酱等进口原料。这背后确实存在客观成本压力,部分进口黄油价格更是在近年翻倍上涨。
少数创意融合派则主打"手作概念",像UH祐禾、石头先生的烤炉等品牌设置透明烘焙工坊。让顾客亲眼见证面包诞生的全过程,感受手作的温度。

©图片源自小红书 勤快的珍珠
产品创新更是脑洞大开,更有大胆者将辣条、老干妈融入面包,开创"新中式"风味。
场景体验派擅长打造复合空间。星巴克臻选烘焙工坊提供沉浸式咖啡与烘焙体验。扬州市中医院的甘麦大枣包精准把握"药食同源"概念,上市即售罄。
这些贵价烘焙正在悄然重塑上海市民的消费习惯,"面包刺客"一词应运而生。"月薪两万,吃不起面包"不再是玩笑话,在网红店随便选购三个面包,账单轻松破百已成常态。这使得消费者不得不将购买面包视为需要慎重考虑的"轻奢消费"。

©图片源自小红书 芝士绿豆冰🌸
对年轻群体而言,贵价烘焙更是一种社交资本。
这些产品提供的打卡场景和视觉冲击力,使其成为优质"社交货币"。
拎着网红品牌的标志性购物袋,俨然成为朋友圈的"潮流配饰"。

©图片源自小红书 维维维妮
03
寻找"平替"也应运而生
同一时间,寻找"平替"成为新的消费风口。有趣的是,部分烘焙爱好者更是将目光投向平替面包房。
在上海这样繁华的都市里,是否真的存在不靠华丽包装、不玩营销噱头,只专注食物本身,价格还特别亲民的蛋糕店呢?
探店博主木华带着这个疑问,也介绍过一家被称为"上海蛋糕界扫地僧"的宝藏小店,其中一款爆款柿子蛋糕价格居然只要17元。这个价格在魔都的甜品界简直堪称奇迹,让人忍不住怀疑自己的眼睛。

©图片源自B站 木华的一期一会
收到实物后的体验更是超出预期,奶油轻盈得不像这个价位该有的品质。完全没有廉价奶油的黏腻感,新鲜水果的清香与绵密奶油、松软蛋糕胚完美融合。
从不做营销,却能获得众多美食大V的真心推荐,在当下确实难能可贵,这样真诚做蛋糕风格也引起了当地市民的追捧,脱口而出的"好吃"就是最真实的评价。
有趣的是,部分消费者也将目光投向五星级酒店面包房。以上海威斯汀大饭店的思悦兹面包房为例。其杏仁羊角包售价12元,且每日傍晚提供半价优惠。这类面包房凭借采购渠道和租金优势,反而能提供性价比之选。

©图片源自公众号 青春上海
在“面包刺客”频现、过度包装与营销泛滥的当下,消费者开始厌倦为华而不实的噱头买单。
这些店精准切中了市场空白——“好吃不贵” 这一最朴素最核心的诉求。它证明了当产品力足够强大时,包装与流量都是浮云,标志着消费选择正从“为情绪价值付费” 回归到 “为味觉价值买单” 的理性轨道。
店主将90%的成本投入到食材,这种 “成本倒挂” 的经营模式创造了极致的性价比。当消费者用17元尝到本该在三四十元价位才有的品质时,所产生的 “价值震撼” 远超任何广告。这种 “扫地僧”式的人设,外表朴实无华,内力深厚惊人。

©图片源自小红书 上好佳krisha
04
对“简单幸福”的情感共鸣
在过度营销的环境中,消费者对商业推广已产生免疫力,反而更相信“自来水”安利。
很多店不做营销,却因产品过硬而被美食大V和食客自发传播,这种基于真实体验的推荐,其转化率和信任度远超付费广告,形成了健康的增长飞轮。

©图片源自小红书 圆咕碌的ki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都市生活中,一块用料扎实、价格公道的蛋糕,带来的不仅是味觉享受,更是一种 “被真诚对待” 的心理慰藉。
它让消费者感受到,在浮华都市中,依然有人坚守着商业的本真。这种情感共鸣,远比蛋糕本身更滋养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