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黎敏:“一夫一妻制违背人性,90%的人婚后会生病,是由于欲望没得到满足。”
曲黎敏:“一夫一妻制违背人性,90%的人婚后会生病,是由于欲望没得到满足。”人有多元的需求,婚姻却常被要求“一刀切”地满足,压抑的欲望没处去,最终都变成了身体里的病灶。先厘清真相:“欲望”,从不是单纯的生理渴求。人性的复杂,在于欲望是个多棱镜。有人渴望被理解的情感共鸣,有人需要被尊重的自我空间,有人追求共同成长的精神契合,有人看重柴米油盐的踏实安稳。这些欲望没有高低,却很难被一个人全盘承接——就像你爱吃辣,伴侣偏喜甜,强行要求对方迁就,只会两败俱伤。传统婚姻里,这些矛盾被“资源捆绑”压着。以前女人靠男人解决生存问题,男人靠女人打理家庭琐事,欲望被简化成“活下去”,就算有委屈,也不会轻易撕破脸。可现在不一样了:女人能自己赚钱,男人能自己做饭,婚姻从“生存刚需”变成“精神选择”,那些被压抑的“非生存欲望”,就全冒了头。有个朋友婚后三年查出乳腺结节,医生说和长期情绪郁结有关。她后来坦言,不是老公不好,是自己总觉得“空”——她想聊职场的困惑,老公只会说“别想太多”;她想偶尔去旅行,老公总说“省钱养娃”。那些没被回应的倾诉欲、没被满足的探索欲,堵在心里,最后变成了胸口的硬块。一夫一妻制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可很多人把它用成了“欲望的牢笼”——要求伴侣既是灵魂伴侣,又是赚钱机器,既要当保姆,又要做知己。一旦满足不了,就陷入抱怨、冷战,欲望没疏解,身心先垮了。社会越发展,这种张力越明显。农耕时代,人被绑在土地上,婚姻是“合作种地、传宗接代”的工具,欲望被框在生存框架里;现在的人,职场拼价值,生活要品质,精神求共鸣,欲望维度翻了倍,可婚姻的相处模式还停留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旧逻辑里。父母那辈,吵架多为“谁管孩子、谁买菜”,现在的夫妻,矛盾常是“你为什么不理解我”“我的需求你为什么看不见”。不是人变矫情了,是欲望的重心变了——从“物质满足”转向“精神滋养”,而很多婚姻,还没学会承接这种转变。更可怕的是,很多人把“压抑欲望”当“忠诚”。有人明明对伴侣的冷漠感到痛苦,却硬说“过日子都这样”,把委屈咽进肚子,最后查出高血压、失眠。中医论:“怒伤肝,思伤脾,郁伤气”。压抑的欲望不会凭空消失,它会变成身体里的“瘀堵”——没说出口的委屈,是肝气郁结;没被满足的期待,是脾胃失调;长期的精神内耗,是气血亏虚。这些病,表面是身体的问题,根儿上是欲望的失衡。但这绝不意味着“要打破一夫一妻制”。真正的智慧,是在制度框架内,找到“欲望的出口”。不是婚外找补,而是学会“向内疏导、向外兼容”。你想实现的兴趣爱好,可以自己去学;你希望伴侣做的改变,别用抱怨,用“我需要”的句式沟通。婚姻不是“一个人满足你所有”,是“两个人一起容纳彼此的欲望,各自成长”。养生的本质,从来不是禁欲,是懂欲望、会疏导。就像水堵了要开渠,不是筑坝——坝越筑越高,迟早溃堤;欲望堵了要疏导,不是硬压,压得越狠,身体越糟。好的婚姻不是“消灭欲望”,是“平衡欲望”;好的养生不是“管住身体”,是“读懂身心”。当你的欲望被看见、被疏导,情绪稳了,气血顺了,婚姻里的矛盾,也会少大半。不用苛责伴侣满足你所有,也不用压抑自己迁就生活——把身心调顺了,日子自然就顺了,这才是最踏实的养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