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博孜-大北气区,地下深处埋藏着我国最大的超深凝析气田,但也被地质工作者视为“勘探禁区”。这里自上而下发育多套难钻地层:上部长达5000米的巨厚砾石层硬如金刚石,中部复合盐膏层黏似橡皮糖,下部储层强研磨犹如磨刀石。
博孜区块砾石核心区一口7000米以深的井在180天内完钻,这在过去根本不敢想。现在凭借新质生产力,不仅实现了这一目标,而且完钻周期还有进一步压缩的空间。
地下五千米的“金刚石”被层层击破,国产技术让超深井钻井周期从一年缩短至不到180天。

01 技术突破:从“啃得动”到“打得快”的蜕变
博孜区块巨厚砾石层不仅厚度大,而且砾石含量高、粒径大,可钻性极差。在传统钻探模式下,能打500米进尺的钻头在这里打不到90米就要“退役”。之前,一口井仅钻穿砾石层就需要耗费一年以上时间,动用超过80只镶齿钻头。每打到砾石层就头疼,只能一米一米往下磨。
但如今,博孜1303井仅用178.79天就钻至7096米完钻,提速79.47%以上,首次突破180天完钻瓶颈。
这一突破的背后是塔里木油田在管理、技术、数智化等方面的协同发力。通过运用先进的垂直钻井工具,配合大扭矩螺杆,实现单只钻头纯钻时间108小时、进尺690米、机械钻速达每小时6.39米,打出博孜区块核心砾石区最快机械钻速。
02 智能化支撑:三维赋能破解钻井难题
博孜1303井钻穿5800米巨厚砾石层用时不到百天,仅消耗17只钻头,大幅缩短了钻进时间并降低了成本。那么,巨厚砾石层钻探难题何以被高效破解?
智能化装备的全面应用是关键因素。塔里木油田依托钻完井远程管控支持系统(DROC),可实时监控扭矩、转速等参数,对发现的问题实施预警干预,从源头防范风险。在钻井工具方面,实施了全生命周期管理。借助大数据和物联网,实时监测钻具的运行状态,确保每一根钻具都“受得了拉、经得起压、扛得住扭”,实现从技术源头到现场终端的高效精准管控。
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同样功不可没。通过设计高性能抗冲击、强攻击性的PDC钻头,优选专用冲击短节,形成了以“非平面齿PDC钻头+垂直钻井工具+大扭矩螺杆+减震器”为代表的组合提速技术,并实现成熟应用。
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使钻头平均每小时在巨厚砾石层里就能“啃下”4.6米进尺。
03 协同创新:甲乙方一体化打出“组合拳”
从塔里木油田历年的数据中,可以清晰看到钻井速度的跨越:2022年钻探博孜13井,用时320天完钻;2024年钻探博孜101-4井实现关键突破,完钻时间缩短至181.92天;2025年,博孜1303井更进一步,达成180天内完钻目标。
这一效率提升的背后,地质工程一体化协同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甲乙方共建“专家协同工作机制”,实现设计同论证、方案同优化、难题同攻关,彻底改变了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面。
从“各自为战”到“握指成拳”,在甲乙方干部员工的齐心协力下,构筑了攻坚巨厚砾石层、实现钻完井提速提效的“硬支撑”。通过充分发挥钻探公司的钻井技术优势,全面推进全井段提速,切实加快了钻完井施工的速度与效率。
在生产组织上,实施“一井四井长制”,精细管控每个施工节点。通过中完工序无缝衔接、组合工具一体化操作,累计节约4趟起下钻作业。
随着万米深地塔科1井成功突破地下万米大关,我国已攻克万米级特深井钻探技术瓶颈。塔里木油田累计成功钻探了140多口深度超8000米的“地下珠峰”。
向地球深部挺进不仅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大战略任务,更是端稳端牢能源饭碗的战略选择。随着新技术持续突破,万米深地将成为我国油气资源接替的重要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