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从不跟人抢功劳,但在大事大非面前,他绝不会让步。毛主席这样夸过他:“肚量宽广得很,决心硬得像铁。”
1967年的时候,听说语文课本里头的《朱德的扁担》给换成了《林彪的扁担》,朱德老爷子非但没恼火,还乐呵呵地说:“嘿,那扁担嘛,就先让他拿去使几天好啦……”

1959年的时候,朱良才上将凭着自己的记忆,写下了《朱德的扁担》这篇文章。后来,有些地方的小学语文课本里就选用了它。又过了两年,全国的中小学教材统一了,教育部正式把《朱德的扁担》加进了全国小学语文课本里头。
《朱德和红军的挑粮事》这篇文章,说的是当年朱德当红四军军长那会儿,他和红军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食的事儿:
这是一根特别的扁担,背后藏着一个大家都熟知的故事。这么多年来,它一直被大家讲述着,激励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朱德也经常跟着队伍一起去挑粮食,每天要走50公里的路程来回。
这事得从1928年讲起。那时候,井冈山上东西紧缺得要命,送军粮别说汽车了,就连手推车都不多见。有一天,毛主席和朱德在山路上溜达,贺子珍和伍若兰走在前头。
猛然间,山腰那边飘来了悠扬的歌声:“山高路陡咱不怕,运粮大军向井冈。跨过岭越过山,一路向前助红军赢战斗。”
这时候,伍若兰朝下坡那边一指,说道:“哎,瞅见没,那是不是杨至成啊?”
伍若兰一开口,毛主席和朱德都转头朝她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杨至成和粟裕各自扛着两个大筐,头上直冒汗。

杨至成和粟裕两人埋头赶路,眼睛紧盯着脚下的路,一门心思往前冲,压根儿没留意到朱德和毛主席就在旁边。这时,朱德扯开嗓子喊了起来:“至成、粟裕,你俩停一停,歇口气吧!”
听到有人大声招呼,杨至成和粟裕这才抬起脑袋。一瞅见是毛主席和朱德,他俩立刻迈开步子奔了过去,打了声招呼。毛主席紧紧抓着杨至成和粟裕的手,说道:“你俩把粮食运上山,真是累坏了吧!”
后来,朱德琢磨着,井冈山上的人日渐增多,可山上住户还不到两千,粮食产量连万担都不到。要想解决红军的吃饭问题,下山运粮成了唯一的辙。于是,他去找毛主席商量:“眼下敌人不敢来骚扰,咱们正好趁这空档,号召全体将士去宁冈搬盐运粮,好为过冬提前打算。”
听完朱德的提议,毛主席点头同意:“行,得把山上的乡亲们都给动员起来。”
这时候,朱德已经42岁了,他担任着红四军的军长一职,但他从不觉得自己是个高高在上的大领导。相反,他把自己看作是井冈山上的一名普通战士,于是也拿起了一根扁担,跟大家伙儿一样,下山去宁岗挑粮食。
瞅见朱德肩上挑着两大箩筐满满当当的东西,大伙儿心里都明白,就算空手走山路都不容易,更别提挑东西了。因此,大伙儿对他特别佩服,但看着也怪心疼的。商量了一番后,大家决定把他的扁担悄悄收起来。
朱德发现扁担没了,心里挺慌的,赶紧叫警卫员去村里找老乡买了根挺粗的毛竹回来。他自己动手,一刻不停地赶工,连夜就把新扁担做好了。

月光照耀着,朱德拿起竹子就开始动手,他手法娴熟地切、刨、割,没一会儿,就把那片一面黄一面白的半截竹子,变成了一根扁担。
朱德怕战士们又偷偷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干脆就在扁担上写了几个字。
第二天,朱德扛着刚做好的新扁担,又和大家一起下山去搬粮食了。
朱良才上将写的文章《朱德的扁担》进了小学课本,里头讲的故事特别打动人心,文字也通顺好读,大家都非常喜欢。
1966年之后,林彪去找了朱良才,跟他说:“老朱,你写的那篇《朱德的扁担》真是棒极了!要不你再动动笔,给咱也来一篇‘林彪的扁担’咋样?”
不过,朱良才直接回应道:“朱良才我可不含糊,立马就回了话:‘你也清楚,那时候在井冈山挑粮,咱们军部是安在山上的茨坪,林彪的28团呢,在山脚下的茅坪,中间隔着好几座大山呢。我压根就没见过林彪挑粮,这叫我咋写呀?’”
朱良才不肯帮忙,所以林彪想要的那篇文章最终没能写出来。但林彪并未就此罢休,他找人代笔,创作了一篇名叫《林彪的扁担》的文章。

1967年过完寒假,学生们重返校园时,发现手里的语文课本竟然换成了讲《林彪的扁担》的那一版。
听说课本里原来的《朱德的扁担》变成了《林彪的扁担》,朱德乐呵呵地说:“那扁担嘛,就先让他拿去用阵子,早晚还是得物归原主的。”
1971年,林彪出事后,语文课本里头的文章又默默变回了《朱德的扁担》。
后来的几十年里,《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一直被大家口口相传,它教导并激励了数不清的年轻人,一代接一代。
朱德曾经扛过的那根扁担,现在可是个宝贝文物了,它就像是个活生生的历史见证者,讲述着那段革命岁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