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了?这首付不会是靠‘伺候’女老板赚的吧?”
我刚在购房合同上签完字,发小的消息就弹了出来,后面还跟了个阴阳怪气的表情。售楼处的阳光落在“首付款20万”的单据上,我摸了摸口袋里皱巴巴的服务工单——最上面那张写着“别墅智能系统调试,服务费2000元”,落款是客户的签名,没有暧昧,只有“技术专业”的备注。
他们只听见“上门服务”“女老板”“一次两千”,就自动脑补出狗血剧情,却没看到我工具箱里磨出包浆的测线仪,没看到我手机里存着的上百份系统拓扑图,更没看到那些被智能设备逼到崩溃的业主,是怎么握着我的手说“终于能用顺了”。
学智能家居工程那四年,我泡在实验室的时间比在宿舍还长。从简单的智能音箱联动,到复杂的全屋灯光、安防、影音系统搭建,我能闭着眼说出市面上主流设备的兼容性问题。我的目标很明确:毕业三年内在城里买套房,把老家的父母接过来。
可现实给了我一记闷棍。校招时面试的装修公司,面试官扫了眼我的简历:“刚毕业的毛头小子,懂什么智能?先从搬瓷砖、递工具学起”,月薪三千,连我租的单间房租都不够。我周末去家电城兼职,也只是帮着给客户介绍产品,连碰设备调试的机会都没有。
转机是在建材市场的一次“多管闲事”。那天我陪室友买水管,刚好碰到一位大姐对着智能音箱发脾气:“说了开灯怎么没反应?换了三个师傅都修不好!”我凑过去看了眼,发现是音箱和灯的通信协议冲突,掏出手机连入设备后台,改了组参数,灯“啪”地就亮了。
“小伙子,你太厉害了!”大姐抓着我的胳膊不放,“我刚装完别墅,全屋智能花了十几万,结果灯光乱闪、窗帘自己动,晚上睡觉突然亮灯,找了三波师傅都查不出问题。你能不能去我家看看?多少钱我都给。”
这位大姐就是后来别人口中的“女老板”——她开了家连锁花店,攒钱买了套别墅,却被智能家居搞得心力交瘁。我们谈好一次上门服务两千,不是“陪聊”也不是“跑腿”,是包含现场勘测、故障排查、系统优化、场景定制的全流程服务。她怕我嫌少:“只要能修好,钱不是问题”。
第一次去她别墅,我带了满满一箱工具:测线仪、示波器、调试电脑,光检测线路就花了三个小时。问题比我想的复杂:装修时电工接错了通信线,导致设备之间“打架”;之前的师傅乱改系统设置,把联动逻辑全搞乱了。我蹲在弱电箱前,一根根理线,重新写联动程序,直到凌晨才把基础问题解决。
“你看,现在喊‘回家模式’,灯就会渐亮,窗帘打开,空调自动调到26度”,我演示给她看时,她激动得拍了下手:“这才是我想要的智能生活!”我又根据她独居的情况,额外加了“安防联动”——晚上起夜,走廊灯低亮度亮起;有人按门铃,手机实时推送画面。她当场给我转了两千五:“多的五百是辛苦费,我还有好几个朋友都有这烦恼,全介绍给你”。
从那以后,我的“上门服务”排得满满当当。有的客户家智能门锁连不上网,我带着备用模块上门更换;有的老人不会用语音控制,我特意做了图文操作卡;有户人家小孩总乱按设备,我设计了“儿童模式”锁定危险操作。每次服务完,客户都会给我介绍新业务,半年下来,我手里的稳定客户就有二十多个。
攒钱的速度快了,流言也跟着来了。发小看到我换了新的电动车,车后座总载着工具箱,就拍了张我在别墅小区门口的照片,发在共同好友群里:“00后靠伺候女老板发家,这路子够野”。老家的父母看到消息,连夜坐火车赶来,见面就红着眼眶:“儿子,咱没钱可以慢慢赚,别做让人戳脊梁骨的事”。
我没辩解,只是带他们去了“女老板”家。一进门,她就热情地迎上来:“叔叔阿姨,你们可别误会,他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这房子之前跟鬼屋似的,灯乱闪,多亏了他才修好”。她对着智能音箱喊“会客模式”,客厅灯光柔和亮起,窗帘缓缓合上,“这些都是他帮我弄的,一次两千块,比请那些不靠谱的师傅值多了”。
她翻出手机里的转账记录,每条备注都写着“智能家居服务费”,又拿出我做的系统维护手册:“你们看,他把每个功能都写得清清楚楚,还留了24小时电话,这才是真本事!”发小站在一旁,脸涨得通红,半天憋出一句:“对不起,我没搞清楚就乱说话”。
父母摸着我满是老茧的手,眼泪掉了下来:“儿子,是爸妈糊涂,错怪你了”。
签完购房合同那天,我把所有的服务工单都整理好,装在一个铁盒子里——那是我半年来的勋章,记录着每个深夜的调试,每个客户的笑容。我给“女老板”发了条消息,告诉她我买房的喜讯,她秒回:“太为你高兴了!我妹妹的新房也要装智能系统,必须找你”。
现在,我的“智享家”服务工作室已经开起来了,就在新家楼下的商铺里。我雇了两个同专业的学弟,专门做智能家居的设计和调试。上个月,我们接了个小区的批量订单,帮三十户业主做了智能系统升级。
有人问我,被人误会成“吃软饭”时,有没有想过放弃?我总会指给他们看工作室墙上的锦旗——那是“女老板”送的,上面写着“技术精湛,服务贴心”。“委屈肯定有,但每次看到客户用上流畅的智能系统,我就觉得值。靠自己的手艺赚钱,比什么都踏实”。
这个世界总爱用标签定义年轻人:00后就该啃老,上门服务就是不体面,和异性客户接触就是有猫腻。可他们忘了,职业没有高低贵贱,赚钱不分方式,只要靠的是自己的双手和大脑,靠的是实实在在的专业技能,每一分钱都干净又光荣。
所谓的“捷径”,从来都藏在日复一日的打磨里;所谓的“成功”,不过是把技能练到极致,把每一次机会都牢牢抓住。就像那些被我修好的智能设备,只要找对方法、用对技术,再乱的线路都能理清楚,再难的日子都能熬出头。
你身边有靠“不起眼”的技能逆袭的人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他们的故事,为每一份专业和坚持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