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初秋九月,高校校园里的氛围总是微妙而焦灼的,一边是刚入学的新生对未来满怀憧憬,另一边则是大四学子们在保研、考研与求职的十字路口徘徊。在“内卷”成为常态的今天,能够拿到一张免试攻读研究生的“入场券”,无疑是通往金字塔尖最稳妥的捷径。而如果这张入场券的终点,全部指向985、211这样的顶尖名校,那这就不单单是运气,更是一种绝对实力的碾压。
这就是来自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的2026届保研成绩单,看完之后,只能用“震撼”二字来形容——这哪里是保研,简直就是一场高素质人才的“集体飞升”。

全院共有51名学生获得推免资格,但最让人眼红的不是“全员上岸”,而是“上岸”的质量:这51名同学,录取去向100%覆盖了211及985高校。这意味着,只要你在这个学院拿到了保研名额,你就已经提前锁定了国内顶尖学府的一席之地,没有“捡漏”,没有“妥协”,全是“硬碰硬”的名校双向奔赴。更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还有8名同学凭借卓越的科研潜质,直接斩获了直博深造的机会。在如今考研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这种“含金量”极高的保研数据,无疑是上财人才培养质量最硬核的广告。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上财的一个学院能有如此强大的名校收割能力?这背后其实藏着当下最稀缺的人才密码——“财经+工科”的跨界融合。在数字经济时代,单纯懂金融的容易被算法替代,单纯懂技术的又往往缺乏商业落地的敏锐度,而上财培养的,恰恰是那种通财务、精技术、擅数据的复合型领军人才。

学院这种不走寻常路的培养模式,在这次保研成果中得到了最好的验证。他们不是把学生关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是通过“项目制学习”与“校企深度协同”,打造了一个“学研产用”的闭环体系。
这种培养模式的优势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学院组织的“财经科技领航者”计划,直接把课堂搬进了恒生电子、阿里巴巴这样的一线互联网大厂和金融科技巨头企业。学生们不是去走马观花地参观,而是在这种高频次的业界互动中,系统培育了全球视野与数字胜任力。当这些学生带着扎实的数智技术底座,又兼具敏锐的财经洞察力出现在各大名校的导师面前时,他们的竞争力自然是降维打击级别的。这种“技术硬实力”与“财经软实力”的双重加持,让上财的学子成了名校导师眼中争抢的“香饽饽”。

所以,当我们看到这个榜单时,不仅仅是一组漂亮的数据,更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教育胜利。上财用实际行动证明,在“新工科”与“新商科”的交叉路口,他们已经走出了一条宽阔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