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宝妈都有过这样的无奈:刚把宝宝搂进怀里,头发就被他死死攥住,疼得直皱眉;满心欢喜亲他时,脸颊却被突然一口咬住,又酸又麻。作为深耕婴幼儿早教多年的博主,我想告诉大家:1岁左右的宝宝根本不会“故意捣蛋”,这些看似“攻击”的小动作,都是他们用有限能力传递需求的方式——今天就拆解背后的3个核心信号,教你用专业又温柔的方法应对,既不委屈自己,也不辜负宝宝的心意。

第一个信号:发育探索的“必经阶段”。1岁左右的宝宝正处于“口腔敏感期”和“手部精细动作发展期”,嘴巴是他们感知世界的“主要工具”,小手则在通过抓握、拉扯锻炼力量与协调性。妈妈的头发柔软有弹性,脸蛋温暖细腻,对宝宝来说,就是最安全、最易接触的“探索对象”。就像我接触过的很多宝宝,都会抓同伴头发、咬玩具,本质都是通过触摸和啃咬了解物体的材质、软硬,这是认知世界的正常过程,绝非恶意。
第二个信号:情绪表达的“特殊语言”。1岁多的宝宝词汇量有限,开心、烦躁、无聊、焦虑时,都无法用完整语言表达,只能靠肢体动作传递。比如你忙着看手机忽略他时,他会抓头发吸引注意力;困了、饿了没被及时回应时,会用咬脸蛋释放情绪;甚至开心想互动时,也会用这种“用力”的方式表达喜爱。我见过很多出牙期的宝宝频繁咬妈妈,其实是牙龈肿胀不适,通过啃咬柔软皮肤缓解疼痛——找到根源后,用磨牙棒替代,问题很快就能解决。
第三个信号:对妈妈的“深度依恋”。对1岁+宝宝来说,妈妈是全世界最亲密的人,抓头发、咬脸蛋是他们表达“归属感”和“爱意”的本能方式。就像小动物会通过舔舐同伴建立亲密关系,宝宝也会用这种动作确认妈妈的存在,感受妈妈的温度。有个早教班的小朋友,每次妈妈来接他,都会先抓着妈妈头发蹭一蹭,这其实就是他在说“妈妈,我好想你”。

读懂信号后,分享3个亲测有效的应对方法:
1. 准备安全“替代物”:针对口腔敏感期,备上干净的磨牙棒、牙胶或可啃咬硅胶玩具,宝宝想咬东西时及时递过去;针对手部探索欲,准备毛绒公仔、带吸盘的拉扯玩具,满足他抓握拉扯的需求,慢慢引导他放弃抓咬妈妈。
2. 温柔坚定立规则:被抓咬时别大喊大叫(会让宝宝觉得“在玩”),也别强行掰开(易伤宝宝或引发叛逆)。可以轻轻握住宝宝的手,看着他的眼睛严肃说:“宝宝,妈妈会疼,不能抓头发/咬脸蛋”,同时轻轻摇头。重复几次后,宝宝就能感知到这个动作“不被允许”。
3. 及时回应核心需求:如果是无聊,就放下手中的事陪他玩一会儿;如果是出牙不适,就帮他按摩牙龈、准备磨牙食品;如果是想表达依恋,就多抱抱、亲亲他,用语言回应:“妈妈知道宝宝喜欢我,妈妈也爱你”。宝宝的需求被满足了,自然不会再靠“调皮动作”寻求关注。
育儿的核心从来不是“纠正”宝宝,而是“读懂”宝宝。这些看似“捣蛋”的小动作,藏着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对妈妈的依赖,以及未被满足的小需求。只要我们多一点耐心观察,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就能轻松化解困扰,让亲子关系更亲密。

你家宝宝有没有抓头发、咬脸蛋的小习惯?你是怎么应对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育儿小妙招,也可以说说你家宝宝的“专属表达”,我们一起交流学习。如果还有其他育儿困惑,也可以留言告诉我,下期为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