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我最近总胃痛、反酸,吃饭没胃口,这是不是胃癌啊?"
李女士拿着体检报告,手微微发抖。她怎么也想不到,困扰自己半年的胃部不适,竟是一个"隐形房客"在作祟——幽门螺旋杆菌。
这并非个例。在我国,约50%的人口正被这种细菌"寄居"在胃里,而很多人却浑然不觉。
胃里的"隐形房客":幽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旋杆菌(Hp)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在胃酸环境中生存的细菌。它像一个"生存高手",用螺旋状鞭毛穿透胃黏膜,分泌尿素酶中和胃酸,为自己创造一个"避风港"。
这个"房客"很狡猾:它能长期定植在胃里,引发慢性炎症,最终可能导致胃癌。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Ⅰ类致癌物,感染者患胃癌的风险是非感染者的4-6倍。
但更让人担忧的是,它感染后往往"无症状",直到严重时才被发现。就像一个潜伏的"慢性杀手",在你毫无察觉时悄悄改变胃部环境。

人是幽门螺旋杆菌的唯一传染源,传播途径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是:
1. 口-口传播:共用餐具、水杯、牙刷,甚至亲吻
2. 粪-口传播:不洁饮食、饮用未煮沸的水
3. 胃-口传播:胃反流时细菌随胃内容物进入口腔
家庭内传播是Hp感染的主要途径。研究发现,家庭成员间交叉感染风险增加50%以上。你可能正在"传染"给家人,而家人也在"传染"给你。
更令人担忧的是,儿童感染率高达40%。很多父母习惯用嘴对嘴喂食,或咀嚼食物后喂给孩子,这正是家庭内传播的"高危行为"。
感染后,胃部正在经历什么?约70%的感染者早期无症状,但慢性炎症可能逐步发展为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等癌前病变。常见症状包括:
1. 餐后腹胀、反酸、烧心
2. 早饱(吃一点就饱)
3. 持续口臭(与胃部细菌有关)
4. 消化不良、食欲减退
更严重的是,它与胃癌密切相关。63.4%的胃癌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导致。胃癌的发病过程是: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这个过程可能长达数十年。

检测幽门螺旋杆菌,首选碳13/14呼气试验,无创、无痛、准确率超98%,30分钟内出结果。
其他检测方法包括:
1. 胃镜活检:可同时评估胃黏膜病变
2. 粪便抗原检测:居家自测方便
3. 血液抗体检测:仅提示既往感染
根除后,如何预防再次感染?根除治疗成功后,预防再次感染同样重要。关键措施包括:
1. 家庭共同治疗:一人感染,全家筛查,共同治疗
2. 餐具消毒:使用公筷公勺,餐具定期高温消毒(10分钟可杀灭99%细菌)
3. 分餐制:即使家庭内部也要使用公筷公勺
4. 口腔卫生:定期更换牙刷,使用抑菌牙膏
5. 饮食安全:避免生食、饮用煮沸水,果蔬洗净削皮
在外就餐时,若餐具循环使用、未及时消毒,也可能会传染幽门螺旋杆菌。因此,建议在外就餐时选择卫生条件好的餐厅,避免使用不洁餐具。

以下人群建议定期筛查幽门螺旋杆菌:
1. 消化性溃疡患者
2. 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者
3. 早期胃肿瘤已行内镜下切除或手术胃次全切除者
4. 胃MALT淋巴瘤患者
5. 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糜烂者
6. 胃癌家族史者
7. 长期服用PPI或NSAIDs者
8. 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者

1. 经典方案:标准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铋剂)仍是主流,疗程10-14天,根除率可达90%以上。但需注意:抗生素需严格遵医嘱服用,漏服、减量均可能导致耐药;铋剂可能引起大便发黑、恶心,属正常现象。
2. 个体化治疗:2025年《耐药监测报告》显示,中国Hp对克拉霉素耐药率达28%,对甲硝唑耐药率更高达65%。因此,治疗前需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组合。例如:对克拉霉素耐药者,可选用阿莫西林+四环素组合;对甲硝唑耐药者,可选用呋喃唑酮+阿莫西林组合。
3. 新型疗法:免疫疗法(如Hp疫苗)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可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清除Hp;益生菌辅助治疗(如乳酸菌、双歧杆菌)可调节肠道菌群,降低复发率;中药复方(如荆花胃康胶丸)联合西药可提高根除率,减少副作用。
特别提醒:治疗后需停药4周复查呼气试验,确认是否根除。若未根除,需间隔3个月后调整方案再次治疗,避免短期内重复用药导致耐药。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虽然普遍,但它可防可治。从今天开始,让我们改变生活习惯,切断传播途径,保护自己和家人的胃健康。
记住:胃癌不是"命运",而是可以预防的疾病。你的胃,值得被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