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别让乡镇政府的“门”变成干群心里的“墙”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半月谈记者在基层走访发现,一些乡镇政府在大门口设置了道闸、岗亭、门卫,群众进出需要联系、登记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半月谈记者在基层走访发现,一些乡镇政府在大门口设置了道闸、岗亭、门卫,群众进出需要联系、登记,手续繁杂,一些群众啧有烦言。与此同时,部分基层政府在“门”开与不开之间左右摇摆:一面是群众抱怨“门难进”,一面是敞开后“怕出事”。

乡镇政府“门难进”,这多少让人有些意外,因为如今越来越多市政府、县政府大院都对外开放了。何况,乡镇政府是与老百姓接触最多、最直接的基层部门,更不应该“门难进”。然而,有群众反映一些基层乡镇政府“门难进”,记者在某地实际体验,进乡镇政府大院在三个环节被拒绝,问题确实存在。

之所以出现“门难进”,主要缘于两点考虑:一是担心影响政府机关安全,关门有利于维持办公秩序;二是乡镇已经设有信访接待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没有必要再开政府大门。但这些理由都站不住脚,已开放政府大院的结果表明,开放不影响安全和秩序,而现有信访、便民服务机构不能满足群众所有需求。

坦率说,乡镇政府“门难进”,不仅是物理上的阻隔,更在干群之间树起一道“心墙”,群众有意见建议不能上达,而乡镇有关领导也不便掌握第一手的社情民意,那么乡镇政府决策科学性以及服务群众,就容易出现偏差。当干群关系因“门”出现疏远,这对于本该依靠群众的基层治理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

而越来越多的政府大院对社会开放,无论是允许群众晒粮食,还是方便市民游客停车、就餐,则展现的是开放的姿态,便民利民的服务态度,以及分享公共资源的现代政府理念。这无疑有利于消除干群心中隔阂、重塑干群关系,对于基层治理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乡镇政府大院更要打开大门方便群众出入。

这要从思想上解决某些乡镇政府存在的“衙门思维”,也要通过改革倒逼乡镇政府适应社会开放。比如可针对乡镇一级政府出台改革方案,要求健全乡镇服务与治理机制,鼓励乡镇领导与群众“打成一片”,推动乡镇政府大院全面对社会开放,鼓励乡镇政府创新提供便民利民服务。如此“门难进”彻底消失。

有关专家、受访干群也认为,做群众工作,最怕干部和群众之间有距离感。只有打开乡镇政府大门,让群众像回自己的家一样方便,才能拆除干群心理围墙、增强基层服务意识、更多倾听群众心声、利于接受群众监督。这样一来,基层群众与乡镇干部就会像家人、朋友一样相处,基层工作也没有理由干不好。

走群众路线是这些年来强调最多的施政常识之一。然而,某些基层干部在群众前面表现像“官老爷”,并且将政府大院变成群众门难进的“衙门”。这是给走群众路线“挖坑设障”。因此,有必要统一要求乡镇政府大院对群众开放,并要求做好服务保障和秩序管理,在开放、服务与安全、秩序之间找准平衡。

至于县级政府、市级政府大院如何对外开放,也值得深入研究,既可以鼓励自主开放,也可以有统一设计。而群众进入开放的政府大院后,也要遵守政府大院的安全规则和秩序规则,以消除政府开放顾虑。总之,别让乡镇政府的“门”变成干群心里的“墙”,要让开放政府大院变成联通干群之间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