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止痛药风波:扑热息痛真的会导致娃“多动”或“自闭”吗?
对于每一位准妈妈来说,孕期用药都是一道小心翼翼的“必答题”。长期以来,扑热息痛(Paracetamol,又称对乙酰氨基酚)凭借其良好的安全性,一直稳坐孕期镇痛退烧药物的“头把交椅”,被全球各大卫生监管机构推荐为孕期发热和疼痛的首选治疗方案。无论是感冒发烧,还是孕期常见的头痛背痛,它都是许多医生和孕妇信赖的“护身符”。
然而,这层安全感的滤镜近年来却频频出现裂痕。越来越多的观察性研究和综述文章声称,孕期接触扑热息痛可能与后代患上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有关。更有甚者,2025年9月,美国一位前总统公开引用相关风险警告,建议孕妇避免使用泰诺(Tylenol,对乙酰氨基酚的商品名),这一言论瞬间在公众中引爆了恐慌 。
一时间,质疑声四起:这究竟是科学的预警,还是对数据的误读?如果连扑热息痛都不能用了,孕期发烧带来的高热风险又该由谁来买单?更关键的是,我们看到的“服药导致发病”的现象,真的是药物本身惹的祸,还是背后另有隐情?
为了拨开这层迷雾,来自利物浦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顶级医学期刊《BMJ》上发表了一项重磅的“伞形评价”(Umbrella Review),对现有的系统综述进行了全面体检,试图还原事实的真相。
1. 证据的“含金量”:不仅是数量,更是质量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并没有简单地堆砌过往的结论,而是对现有的证据进行了一次严苛的“二阶审查”。他们检索了 Medline、Embase 等主要数据库,从663条记录中筛选出了9篇系统综述,涵盖了40项原始研究,涉及自闭症和ADHD两大神经发育结果。
如图所示,研究团队通过层层筛选,最终锁定了这9篇综述进行深度剖析。这个流程图不仅展示了研究的严谨性,也向我们揭示了目前关于该话题的学术讨论是多么热烈——数百篇文献最终汇聚成了这几个核心的证据源。

但是,数量多并不代表结论准。当研究人员使用专业的 AMSTAR 2 工具对这些综述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估时,结果令人大跌眼镜。
1.1 质量危机:红灯高挂的学术“体检”
研究团队发现,在这9篇综述中,竟有7篇的证据质量被评为“极低”(Critically Low),剩下的2篇也仅仅是“低”(Low)。这意味着,此前那些言之凿凿宣称“扑热息痛导致自闭症”的结论,其地基其实非常松动。
为什么评价会这么差?如图所示,当我们用 AMSTAR 2 工具这把“照妖镜”去审视这些研究时,红色的警告色几乎占据了整个版面。绝大多数综述在关键领域都存在严重缺陷:有的没有预先注册研究方案,如同“先射箭后画靶”;有的文献检索策略不完整,可能遗漏了反面证据;更致命的是,几乎没有综述使用正确的工具(如 ROBINS-I)来评估原始研究的偏倚风险。换句话说,这些综述在汇总数据时,把高质量的研究和充满瑕疵的研究混为一谈,最终得出了可能有误导性的结论。

Figure 2
更尴尬的是,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综述之间存在严重的“近亲繁殖”现象。它们引用的原始研究重合度极高,实际上是在反复咀嚼同一批数据。看似有多篇综述支持同一个观点,实则只是同一个声音的多次回响。
2. 拨云见日:同胞对照研究揭示真相
既然之前的汇总分析不可靠,那真相到底是什么?为了寻找答案,研究团队将目光聚焦到了两项设计最为精妙的原始研究上——它们采用了“同胞对照”(Sibling Controlled)分析法。
2.1 什么是同胞对照?
传统的观察性研究往往只是比较“吃药的孕妇”和“不吃药的孕妇”生下的孩子。但这种比较忽略了一个巨大的干扰因素:家庭背景。吃药的妈妈可能本身就有偏头痛、自身免疫疾病,或者处于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这些因素本身就可能影响孩子的神经发育,而不仅仅是药物的问题。
“同胞对照”则是比较同一个妈妈生下的、但在孕期接触药物情况不同的兄弟姐妹。比如,哥哥在妈妈肚子里时,妈妈吃过扑热息痛,而弟弟在妈妈肚子里时没吃。由于兄弟俩共享一半的遗传基因和相似的家庭成长环境,这种比较能最大程度地剔除遗传和家庭环境的干扰,让药物的真实影响水落石出。
2.2 惊人的反转:风险“凭空消失”
当研究人员单独审视这些同胞对照数据时,剧情出现了惊人的反转。
在全队列分析(即不区分家庭背景的大锅饭式比较)中,数据确实显示孕期使用扑热息痛与后代 ADHD 和自闭症风险有微小但统计学显著的关联。例如,在 Ahlqvist 等人的研究中,全队列分析显示 ADHD 的风险增加了约 7%。
然而,一旦切换到同胞对照模式,这些所谓的“风险”就像泡沫一样破裂了。数据显示,当在亲兄弟姐妹之间进行比较时,扑热息痛的使用与自闭症或 ADHD 之间不再存在任何关联。风险比(Hazard Ratio)直接回落到了 1 左右(即无影响),置信区间也跨过了无效线。
这意味着,之前观察到的那些“危害”,很可能并不是扑热息痛造成的,而是被家族遗传因素(如父母本身带有 ADHD 易感基因)或家庭环境因素(如母亲的健康状况、生活压力等)所混淆了。是这些“幕后黑手”在悄悄影响孩子的发育,而扑热息痛只是不幸地背了黑锅。
3. 幕后真凶:遗传与环境的“隐形手”
如果不是药的问题,那为什么吃药的妈妈生的孩子更容易确诊呢?科学家们认为,这背后的真正推手主要有两个:
一是“适应症偏倚”(Confounding by Indication)。简单来说,孕妇并不是无缘无故吃药的,她们吃药是因为发烧、疼痛或有炎症。发烧本身(尤其是高热)以及导致发烧的感染,已被证实可能对胎儿的神经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此外,患有慢性疼痛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母亲,其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宫内环境可能才是影响胎儿的关键,药物只是治疗这些状况的手段,却不幸被当成了“替罪羊”。
二是遗传因素。ADHD 和自闭症都具有高度的遗传倾向。有研究表明,患有神经发育障碍倾向的父母(可能未确诊),可能更容易因为各种身心因素在孕期使用止痛药。这样一来,孩子出现相关症状,更多是源于父母基因的传递,而非那几片止痛药。
这一结论并非孤证。除了北欧的几项大型同胞对照研究外,另一项来自日本的最新大型队列研究也得出了几乎相同的结果:在控制了家庭因素后,扑热息痛与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的关联消失了。这种跨越种族和地域的一致性,进一步印证了“家族遗传和环境才是主因”的观点。
4. 准妈妈该怎么办?
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资讯,孕妈妈们最关心的莫过于:这药,我还敢不敢吃?
基于这项最高级别的证据审查,临床专家的建议是明确且令人安心的:不必因噎废食,但要合理使用。
首先,高烧本身就是风险。孕期高热如果不加控制,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妊娠不良结局,甚至影响胎儿心脏等器官的发育。因此,当体温过高或疼痛剧烈时,硬扛着不吃药并非明智之举。
其次,替代药物风险更高。相比之下,其他类别的止痛药(如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在孕晚期使用具有明确的严重风险,可能导致胎儿动脉导管过早闭合或羊水过少,对胎儿心血管系统造成直接损害。综观目前的药物库,扑热息痛依然是孕期退烧止痛安全性数据最充分的选择。
论文信息
标题:Maternal paracetamol (acetaminophen) use during pregnancy and risk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nd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offspring: umbrella re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
论文链接:
发表时间:2025 - 11 - 9
期刊/会议:BMJ (Clinical research ed.)
作者:Jameela Sheikh, John Allotey, Soha Sobhy, ..., Shakila Thangaratinam
作者:超能文献团队 | 超能文献(https://suppr.wilddat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