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三建、福建六建、河南国基建设等十余家特级企业相继破产或重整,资产负债率甚至高达-418.16%,巨头们正在如同多米诺骨牌般坍塌,我们不得不承认,建筑行业生存法则已经变了。

2025年过半,建筑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震荡。这些企业曾凭借特级资质叱咤市场,如今却因违规操作陷入绝境,难道"资质崇拜"时代终结了吗?
特级资质神话破灭
深圳市建安集团
作为华南地区老牌建筑企业,深圳市建安集团在申报特级资质时虚构“荣昌商业广场项目二期16#楼”的竣工验收材料,将不存在的工程包装成业绩“门面”。这种造假行为直接导致其特级资质被撤销,而其资产负债率在2024年已攀升至217%,最终因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进入破产程序。
山西省安装集团
该公司在申报材料中伪造5个项目、7项技术人员业绩,虚构的工程师团队如同“空中楼阁”。讽刺的是,这家号称“技术领先”的企业,实际资产负债率早在2023年就已突破300%,资金链紧绷如弦。
中核二二建设36项业绩虚假
隶属央企序列的中国核工业第二二建设公司,竟将36项技术人员业绩全部造假,涉及项目金额超50亿元。其破产时资产负债率高达-418.16%,如同一辆“失控的重卡”,连母公司也无力挽回。

除上述三家企业外,建筑行业的“特级资质死亡名单”不断拉长:
江苏南通三建因债务违约进行重组,负债规模超300亿元;
福建六建集团因“双特双甲”资质挂靠乱象被破产审查;
重庆中科建设、河南国基建设等企业更是在资不抵债后黯然退场。
仅上半年,全国撤销的特级资质数量已超过过去三年总和。这些企业的共同特征是:高杠杆扩张如同“饮鸩止渴”,虚假业绩堆积成“沙上城堡”,最终在行业寒冬中轰然倒塌。
为何“特级”也扛不住?行业规则变了,但企业思维没变,特级资质曾是入场券,但如今甲方和银行更看重企业的现金流健康度。许多企业仍迷信“规模即安全”,用高负债换市场份额,却忽略了“十个锅五个盖”的游戏终会崩盘。
过去靠虚构业绩、挂靠人员就能拿到资质,现在住建部会直接查验项目竣工验收记录、技术人员社保记录。深圳建安集团用虚假材料申报特级资质,结果36项业绩全造假被曝光,连带设计资质一并撤销。

建筑业增量市场萎缩,海外政治风险上升。央企尚可凭借资源转向国际市场,民企若缺乏技术壁垒,只能在红海中血拼价格。
如今活下去的第一要务是严控项目源头:只接付款条件好、业主有银行保函的项目。合同谈判时把付款节奏(如“完工30%即付40%进度款”)列为铁条款。
未来能存活的企业,要么像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商那样掌握专利技术,要么像隧道工程专家一样在特定领域做到不可替代。资质只是门槛,真正的竞争力在于“人无我有”的绝活。

特级资质的失效,本质是建筑行业从“野蛮生长”到“价值回归”的必然。企业若想穿越周期,必须抛弃“资质万能论”,建立三项核心能力:现金造血能力、技术壁垒能力、合规生存能力。
以前拼的是谁能拿到项目,现在拼的是谁能活着干完项目。在这场生存游戏中,唯有敬畏现金流、深耕价值的企业,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