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临湘,四水奔腾间孕育着骨子里的刚毅。霍揆彰的童年,便是在这片浸润着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血腥的土地上度过。山河破碎的时代阴影,让 “敢叫日月换新天” 的雄浑气魄早早刻进他的灵魂。1924 年,黄埔军校的招生简章跨越千山万水传到临湘,22 岁的霍揆彰毅然告别故土,踏上了前往广州的求学之路,成为黄埔一期学员中颇具锋芒的一员。
在黄埔军校,霍揆彰如饥似渴地汲取军事知识,从战术推演到实战操练,每一项科目都力求极致。他与杜聿明、胡宗南等同窗切磋琢磨,在弥漫着理想与热血的校园中,逐渐形成了 “令行禁止、敢打硬拼” 的作战风格。毕业后,他紧随国民革命军踏上东征北伐的征程,从基层军官做起,在枪林弹雨中积累实战经验,凭借战功稳步晋升,成为军中冉冉升起的新星。

全面抗战爆发前夕,霍揆彰已升任第 14 师中将师长。这支部队是国民革命军调整师中的佼佼者,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堪称 “土木系” 的核心力量。“土木系” 以陈诚为核心,因 “土” 为 “十一”、“木” 为 “十八”(分别指代第十一师和第十八军)而得名,是抗战中战斗力最为强悍的派系之一。霍揆彰作为其中的骨干将领,早已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只待一声令下,便奔赴抗日前线。
第二章 罗甸鏖战:淞沪战场的血肉磨坊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的枪声划破夜空,全面抗战的大幕正式拉开。日军铁蹄长驱直入,华北大地烽火连天,霍揆彰率领第 14 师原本奉命驰援华北长辛店,却在行军途中接到紧急调令 —— 淞沪战场告急,部队即刻转赴苏州集结。
此时的淞沪战场,已然成为人间炼狱。日军凭借海空优势,对中国守军狂轰滥炸,第 11 师、第 67 师在罗甸一线浴血奋战,伤亡过半,防线摇摇欲坠。霍揆彰抵达苏州后,来不及休整便率部驰援罗甸,踏入了这片 “每寸土地都在燃烧” 的战场。面对士气低落的友军和来势汹汹的日军,霍揆彰当即召集全师将士,发出 “死守国土、共赴国难、抗日御侮” 的誓言,字字铿锵,点燃了将士们的斗志。
罗甸一带地势平坦,战前未及修筑坚固工事,日军的炮火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霍揆彰深知硬拼难以持久,决定趁日军未察觉援军到来之际发动突袭。深夜,第 14 师将士衔枚疾走,悄无声息地逼近日军阵地,在黎明时分发起猛攻。日军猝不及防,陷入一片混乱,霍揆彰亲自率部冲锋,一举捣毁了日军在罗甸的指挥部,暂时稳住了防线。

然而,短暂的胜利并未改变敌我力量悬殊的局面。日军迅速调集重兵,凭借密集的炮火对罗甸阵地展开报复性攻击。炮弹如雨点般落下,阵地被夷为平地,第 14 师将士只能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霍揆彰冒着炮火穿梭于各条战壕,时而指挥机枪连反击,时而安抚士气,看到临阵脱逃者当即严惩,对作战英勇的士兵则当场给予双倍军饷的重奖。“只要守住阵地,我霍揆彰与弟兄们同生共死!” 他的呐喊在炮火声中回荡,成为将士们坚守的精神支柱。
宝山沦陷后,日军完成了对罗甸守军的包围,第 14 师陷入双线作战的绝境。在伤亡惨重、补给断绝的情况下,霍揆彰不得不下令撤出战斗。此役,第 14 师主力架构伤亡殆尽,幸存的士兵个个衣衫褴褛、面带饥色。霍揆彰看着这些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弟兄,含泪安排了一顿饱饭,愧疚地说道:“让弟兄们空腹作战,是我这个师长的失职。” 尽管罗甸争夺战最终以日军胜利告终,但第 14 师的顽强抵抗,为淞沪战场的战略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战后,第 14 师因战功显赫被通令嘉奖,霍揆彰也晋升为第 54 军军长,开启了他转战全国抗战战场的新征程。
第三章 滇西砺刃:高黎贡山的生死冲锋从淞沪战场撤离后,霍揆彰率部转战华中、华南各地,先后参与了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重大战役。他作战勇猛、指挥有方,麾下部队屡立战功,职位也一路晋升。到 1944 年,全面抗战进入第七个年头,胜利的曙光初现,霍揆彰已升任第 20 集团军总司令,肩负起收复滇西重镇腾冲的历史重任。
腾冲是滇西抗战的核心据点,日军在此经营多年,构筑了坚固的防御体系。而要收复腾冲,必须先越过高黎贡山 —— 这座被称为 “二战海拔最高战场” 的天险。高黎贡山海拔 3000 多米,只有三条狭窄的小道可供通行,其余地方皆是垂直陡峭的悬崖峭壁,稍有不慎便会坠入万丈深渊。更恶劣的是,山上昼夜温差高达数十度,白天阴雨连绵,夜晚寒风刺骨,未配备雨衣的士兵常常被活活冻死。
1944 年 5 月,霍揆彰下达了仰攻高黎贡山的命令。第 20 集团军将士背着简陋的装备,沿着泥泞的山道向上攀爬,刚走不远便因缺氧而气喘吁吁。重炮无法跟随步兵行动,将士们只能手持轻武器,组织敢死队进行 “人肉冲锋”。日军凭借有利地形,在山道两侧设置了密集的火力点,居高临下地扫射,进攻部队伤亡惨重。

“没有退路,只能前进!” 霍揆彰在指挥部彻夜未眠,不断调整作战部署,组织部队交替掩护、分段冲锋。他深知,高黎贡山是收复腾冲的第一道屏障,一旦退缩,滇西抗战将陷入被动。为了解决补给难题,他下令征集当地民夫,组建运粮队,冒着日军的炮火向山上运送军粮和弹药。在付出数千官兵伤亡、300 余名运粮人员牺牲的沉重代价后,第 20 集团军终于突破了日军对高黎贡山的封锁,成功抵达腾冲城外。
然而,真正的硬仗才刚刚开始。腾冲城外的来凤山,被日军打造成了一座固若金汤的堡垒。日军将山体全部掏空,修建了层层叠叠的暗堡和交通壕,形成环环相扣的防御体系。为了防备偷袭,他们还将山上的树木全部砍光,让进攻部队暴露在日军的火力之下。霍揆彰经过实地勘察,决定将总攻日期定在 7 月 7 日 —— 这个承载着民族耻辱的日子,他要让日军在这一天偿还血债。
7 月 7 日清晨,总攻正式打响。第 20 集团军将士向來凤山发起猛烈进攻,但日军的暗堡火力凶猛,进攻部队寸步难行。整整半个月时间,来凤山阵地始终未能攻克,部队伤亡持续增加。霍揆彰怒不可遏,当即撤掉了攻城不力的 54 军军长方天,提拔副军长阙汉骞接替,并下达死命令:“限期拿下來凤山,否则军法从事!” 阙汉骞临危受命,调整作战方案,集中火力逐个摧毁日军暗堡,组织敢死队近距离爆破。在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下,來凤山终于被攻克,腾冲城的门户被彻底打开。
第四章 腾冲喋血:火山岩上的孤城光复拿下來凤山后,腾冲城成为一座孤城,但日军的抵抗并未减弱。腾冲城墙由天然火山岩石构筑而成,异常坚固,火炮轰击上去只能留下浅浅的痕迹。日军借此在城墙上开设了上、中、下三层火力网,在城内每隔几米就修建一座碉堡,将整个腾冲城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堡垒。
霍揆彰深知,攻城战必将是一场恶战。他调集重兵,对腾冲城形成合围,同时配备大量火焰喷射器和爆破器材,准备对日军堡垒进行逐个清除。8 月 4 日,攻城部队发起总攻,将士们冒着密集的炮火冲向城墙,用炸药包炸开了一个缺口。“冲进去!收复腾冲!” 随着霍揆彰的命令,士兵们像饿狼一样冲入城内,惨烈的巷战就此展开。
腾冲城内,残垣断壁之间遍布日军的暗堡和狙击手。远征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街道上到处是燃烧的房屋,破砖碎瓦中躺着双方士兵的遗体,下雨时,砖瓦被雨水冲刷,发出滋滋的声响,空气中弥漫着硫磺与血腥的味道。霍揆彰亲临前线指挥,要求部队采取 “逐屋争夺、逐个清剿” 的战术,不放过任何一个日军据点。将士们用火焰喷射器对准日军暗堡喷射,用爆破筒炸毁碉堡,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常常为了争夺一间房屋、一条街道,就要牺牲数十名士兵。

9 月 9 日,蒋介石发来急电:“务必于国耻日光复腾冲,以慰先烈、以振民心!” 此时距离 9 月 18 日国耻日仅剩 9 天时间。霍揆彰立即召开紧急军事会议,调集所有火焰喷射器和重型武器,对城内残余日军发起最后的猛攻。将士们士气高涨,抱着 “不成功便成仁” 的决心,向日军最后的据点发起冲锋。巷战中,双方短兵相接,白刃格斗的喊杀声震耳欲聋,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鲜血。
1944 年 9 月 14 日,腾冲城内的最后一股日军被肃清。那一天,整个腾冲城一片死寂,曾经繁华的城镇沦为废墟,到处是残垣断壁和阵亡将士的遗体。经过 42 天的浴血奋战,腾冲终于被收复,成为中国抗战史上第一个收复的有日军驻守的县城。此役,第 20 集团军 5 个师共伤亡军官 1334 名,士兵 17275 名,几乎每收复一寸土地,都要付出数名将士的生命。
第五章 国殇寄魂:来凤山上的千秋凭吊腾冲光复后,霍揆彰站在满目疮痍的来凤山上,看着遍地牺牲的将士遗体,悲痛不已。这些年轻的生命,为了保卫国家、收复失地,永远留在了滇西的土地上。为了缅怀先烈、铭记牺牲,霍揆彰决定在来凤山上修建一座墓园,安葬在这里战死的近万名将士。
墓园的修建历时数月,霍揆彰亲自选址、规划,力求让每一位烈士都能安息。墓园依山而建,气势恢宏,园内竖立着纪念碑,镌刻着阵亡将士的姓名和事迹。霍揆彰为墓园命名为 “国殇墓园”,意为 “国家之伤,民族之痛”,以此警示后人,勿忘国耻、铭记先烈。在墓园的一侧,他还下令收敛了日军阵亡士兵的遗骸,将他们反绑双手、面朝中国烈士墓下葬,以此告慰牺牲的远征军将士。

国殇墓园建成后,霍揆彰亲自主持了落成仪式。他站在纪念碑前,望着整齐排列的烈士墓,含泪说道:“弟兄们,你们用鲜血收复了腾冲,用生命保卫了家国。这座墓园,将永远陪伴着你们,你们的英名,将永载史册!” 此后,国殇墓园成为滇西抗战的重要纪念地,无数后人前来凭吊,缅怀那些为国家和民族牺牲的英雄儿女。
霍揆彰的抗战功绩,足以载入史册。他从黄埔一期的青年军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集团军总司令,在淞沪战场、滇西战场等多个抗日战场上浴血奋战,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抗战胜利后,他参与屠杀民主人士,留下了历史污点,从民族英雄沦为人民公敌,最终郁郁而终。
历史是复杂的,霍揆彰的一生功过参半。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抗日战争中,他是一位战功赫赫的悍将,是土木系中名副其实的 “隐形大佬”。他率领将士们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坚守阵地、奋勇杀敌,用生命和热血诠释了民族气节。而来凤山上的国殇墓园,不仅是对牺牲将士的缅怀,更是霍揆彰抗战功绩的永恒见证,提醒着后人: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当永远铭记那些为国家和民族挺身而出的英雄。
免责声明:参考百度-百科-霍揆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