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54年北京涉外劫案惊动苏联克格勃的历史回顾

一个童年时偶然发现的秘密,竟然成了多年后两起抢劫案的导火索。谁能想到,小时候在朋友家瞥见的那个神秘木匣,会牵扯出如此复杂

一个童年时偶然发现的秘密,竟然成了多年后两起抢劫案的导火索。谁能想到,小时候在朋友家瞥见的那个神秘木匣,会牵扯出如此复杂的案件?这可不是我编的,是真实发生的事。

话说回来,成公恪这个人物挺有意思的。他爸是中国人,妈是朝鲜人,就因为这混血身份,从小跟着信天主教的老爹老妈去教堂,认识了史今乐和马名盖这两个小伙伴。那时候仨孩子天天混在一起,成公恪还时不时去史今乐家玩,有时候一住就是好几天。本来以为这种友谊能天长地久,结果三年后成公恪家搬走了,三个小兄弟就这么散了。

马名盖后来再也没见过成公恪,倒是史今乐好像在十多年前的马路上遇到过一次。当时两人都挺忙,就简单寒暄了几句。史今乐告诉他自己结婚了,娶的是面包坊老板的女儿;成公恪则说自己刚大学毕业正在找工作。实话说,这偶遇挺尴尬的,双方都显得有点生分,毕竟那么多年没见了。

刑警们盯上成公恪,是因为一个很简单的疑问:这小子小时候在史今乐家住了那么久,会不会无意中发现了百宝匣的秘密?这问题一提出来,乔暮生立马把史今乐请进了办公室。

"你记得吗?马名盖和成公恪小时候有没有可能偷看到百宝匣?"乔暮生开门见山地问。

史今乐想了想,说马名盖那小子从小就喜欢画画,家里特意请了家教,业余时间几乎都耗在这上面,很少去别人家玩。"就算来,也就是约着一起上学、去教堂,从不在家里多待,顶多在门外喊一声就走了。"

成公恪就不一样了,他确实在史今乐家一住就是好几天,这可能性确实大得多。

乔暮生觉得有必要查查成公恪。坦白讲,这查起来可比查"大眼"还难。公安局根本没这个人!警方多方打听,终于在解放初期的清河管训大队(差不多就是劳改所)找到了一点线索:有个人说整理材料时接触过一个叫成公恪的管训对象,好像当过国民党兵工总署的少校,还是个工程师。

"兵工"、"工程师"——这两个词一出来,专案组的人眼睛都亮了。他们马上想到"大眼"作案用的那把左轮手枪,据说就是由发令枪改制的。这巧合也太巧了吧?

清河管训大队早解散了,现在是个劳改农场。当时的材料被市局封存。专案组联系市局调取档案,终于找到了成公恪的资料:国民党兵工总署少校工程师。经过审查,这人只是个普通技术人员,历史上没有直接参与反革命活动,在管训期间态度也不错,所以三个月后就放回家了,现在住海淀镇。

7月11日上午9点,警察应同力、大杨、姜梦水直奔海淀镇派出所。户籍警翻出成公恪的户口档案,大杨一眼就看到备注栏里有个来自天津的临时户口,叫成公惕。

"这是户主的堂弟,天津的生意人,"户籍警解释道,"最近几次来北京跑生意,有天津那边工商局和派出所的证明,所以给他办了临时户口。"

大杨发现,这个成公惕自5月下旬到现在已经申报了七次临时户口!应同力赶紧问这人长什么样,户籍警一描述,三个警察对视一眼——这不就是"大眼"嘛!他们马上拿出马名盖画的肖像,户籍警一看,点头道:"就是他!"

警察立马叫上所有外勤民警直奔成公恪家。那会儿成公惕正和堂兄喝茶聊天呢,警察二话不说就给两人戴上了手铐。接着,他们搜出了完好无损的百宝匣和那把由发令枪改制的左轮手枪。

"二成"被抓后,很快就交代了策划实施两起抢劫案的经过。专案组猜得没错,百宝匣的秘密竟然要追溯到成公恪的童年。那时候史密斯老先生时不时会把百宝匣里的东西拿出来擦拭,有好几次正好被住在他们家的成公恪看到了。当时小成公恪能懂什么啊,只记得史今乐家有那么个宝贝匣子。

成公恪解放后的日子过得挺惨淡。两年前,他偶然看见史今乐从家里出来,认出了对方,对方却没认出他。这次偶遇勾起了他对百宝匣的记忆,但那时候他还没起什么歪心思。

犯罪的念头是成公恪得知苏联侨民即将被遣返的消息后产生的。这小子分析能力真不赖,他联想到解放后苏联侨民地位提高的现状,估计史今乐可能已经跟着妻子加入了苏联国籍,全家十有八九要移民苏联。这么一想,他想起了那个百宝匣,打起了它的主意。

他先去了天津,找到做古玩生意的堂弟成公惕。两人一拍即合,开始策划作案方案。成公恪不敢亲自出面,就让堂弟找帮手。成公惕这老江湖,没几天就物色到了陶仰才。

但成公恪没想到,百宝匣到手后还有个开启问题。古代工匠真了不得,发明的机括太复杂,他这个现代工程师都搞不定。于是才有了第二次上门史宅,结果还是没能打开。成公惕打听到天津项庄陈某有个空百宝匣,就强行收买来了。没想到匣子到手了,成公恪琢磨来琢磨去还是打不开。没办法,只好把赃物先放一边,再想办法。

堂弟冒着这么大的风险折腾了这么久一无所获,心里能不窝火吗?成公恪就想干脆再抢一次苏侨。他想起另一个儿时伙伴马名盖,就让陶仰才去跟踪他。7月3日,陶仰才得知马名盖去了苏侨协会,成公恪推断可能是去开兑换黄金的证明,就让堂弟第二天一早就去他家附近盯着,如果真是兑换黄金就动手。这事还真让他给猜对了!

1954年11月中旬,成公恪、成公惕、陶仰才三个罪犯被押上了刑事被告席。审判结果是:成公恪、成公惕被判死刑立即执行,陶仰才被判无期徒刑。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成公恪没有发现那个百宝匣,或者没有因为苏侨遣返的消息而动心,结局会不会完全不同?一个小小的童年记忆,竟然能引发如此严重的后果,这算不算命运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