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高校返校季: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全攻略

高校返校季: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全攻略随着高校陆续开学,实验室作为科研与教学的核心场所,迎来师生回归。相较于普通校园区域,

高校返校季: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全攻略

随着高校陆续开学,实验室作为科研与教学的核心场所,迎来师生回归。相较于普通校园区域,实验室涉及化学品、精密设备、高压电、高温等特殊风险,需格外重视安全管理。这份针对高校实验室的返校安全指南,从 “返校前 - 进实验室 - 实验中 - 突发情况” 全流程梳理要点,助力师生安全开启科研学习。

一、返校前:做好 “知识 + 装备” 双储备(一)重温实验室安全知识,唤醒 “安全记忆”

核心规程回顾:提前复习所在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重点记忆化学品(尤其是剧毒、易制毒、易制爆化学品)的储存、取用、废弃规则,以及大型仪器(如离心机、高压灭菌锅、气相色谱仪)的操作步骤,避免因假期遗忘导致操作失误。

风险点自查:结合既往实验经历,梳理曾遇到的或潜在的安全风险(如化学品腐蚀、设备漏电、气体泄漏),明确对应的预防措施,例如:强酸强碱需戴耐酸碱手套,挥发性试剂需在通风橱内操作。

应急预案复习:熟记实验室紧急联系人(导师、实验室管理员)电话,明确火灾、化学品泄漏、灼伤等突发情况的应对流程,例如:灭火器位置及使用方法、洗眼器 / 紧急喷淋装置的位置及启动方式。

(二)检查个人防护装备,确保 “防护有效”

基础装备核验:检查个人实验服是否洁净、无破损(若沾染过化学品需提前清洗或更换);护目镜需无划痕、密封性良好;防护手套(根据实验需求准备耐酸碱、防割、防有机溶剂等不同类型)需检查是否有漏洞、过期情况,避免因装备失效引发伤害。

特殊装备准备:若实验涉及高温操作,需确认隔热手套、防护面罩是否完好;涉及粉尘或挥发性气体,需检查防尘口罩、防毒面具的滤棉 / 滤毒盒是否在有效期内,且贴合面部。

个人物品筛选:明确实验室禁止携带物品(如食物、饮料、口红等化妆品、无关电子设备),仅携带实验必需的笔记本、签字笔、防护装备,避免个人物品干扰实验或引发安全隐患(如食物残渣吸引害虫,饮料打翻损坏设备)。

二、进入实验室:严守 “准入 + 环境” 双关卡

(一)落实实验室准入,不越 “安全红线”

准入资格确认:未通过学校或实验室 “安全准入考核” 的学生,不得擅自进入实验室,需及时联系导师或管理员,完成补训与考核,确保具备进入实验室的基本安全能力。

登记备案流程:进入实验室前,需在《实验室使用登记本》上如实填写姓名、进入时间、实验项目;若携带外来人员(如参观、协作人员),需提前经导师同意,完成外来人员登记,明确其安全责任与注意事项,且全程陪同。

状态告知义务:若自身存在特殊情况(如感冒导致嗅觉不灵敏、手部有伤口),需提前告知导师或实验室管理员,评估是否适合参与实验(如嗅觉不灵敏者需避免接触易泄漏的有毒气体,手部有伤口者需加强防护或调整实验任务)。

(二)检查实验室环境,排除 “潜在隐患”

基础设施检查:进入实验室后,首先确认通风系统(通风橱、排风扇)是否正常运行,打开通风橱测试风速,确保符合实验要求;检查水电开关(水龙头、电源插座、配电箱)是否关闭或处于安全状态,若发现水龙头滴水、插座松动,及时报告管理员,不擅自维修。

应急设备核查:确认灭火器(需在有效期内、压力正常)、洗眼器(水流均匀、无堵塞)、紧急喷淋装置(水压正常)、急救箱(药品齐全、未过期)的位置,尝试启动洗眼器与喷淋装置,确保紧急时刻能正常使用;检查应急照明、疏散通道是否畅通,无杂物堆积,疏散指示标志清晰可见。

化学品与设备状态检查:查看实验台、试剂柜上的化学品是否分类存放(如酸与碱分开、氧化剂与还原剂隔离),标签是否清晰(无模糊、脱落情况,若有需及时补充);大型仪器需检查外观是否完好,电源指示灯、散热系统是否正常,未经过培训不得擅自开机测试。

三、实验过程中:紧盯 “操作 + 管控” 双核心(一)规范实验操作,不存 “侥幸心理”

化学品使用安全:

领用化学品时,需核对名称、纯度、浓度,确认与实验需求一致,避免拿错试剂(如将乙醇误拿为甲醇);剧毒、易制毒化学品需严格执行 “双人领用、双人登记、双人存放” 制度,领用后立即归位,不随意放置在实验台。

取用液体试剂时,标签朝向手心,避免试剂洒出腐蚀标签;倾倒强酸强碱时,需缓慢操作,必要时借助玻璃棒引流,若不慎洒出,立即用对应的中和剂(如酸泄漏用小苏打,碱泄漏用硼酸)处理,并用大量水冲洗,同时报告导师。

溶解、混合化学品时,需遵循 “先加溶剂后加溶质”“先加低温试剂后加高温试剂” 的原则,避免剧烈反应导致喷溅(如浓硫酸稀释需将硫酸缓慢倒入水中,边倒边搅拌)。

设备操作安全:

操作大型仪器前,需再次确认操作流程,若有遗忘,及时查阅说明书或请教导师、实验室管理员,不凭 “模糊记忆” 操作;启动设备后,需观察初期运行状态(如转速、温度、压力是否正常),无异常再继续实验,过程中不擅自离开岗位,若需暂时离开,需关闭设备或委托他人看管。

使用加热设备(如酒精灯、电热套、马弗炉)时,需远离易燃物品(如纸张、乙醇试剂瓶),加热容器内的液体不超过容积的 2/3,避免沸腾溢出;使用完毕后,确保设备完全冷却(如酒精灯需用灯帽盖灭,不可吹灭;电热套需断开电源,待温度降至室温)再进行清洁。

涉及高压、高真空设备(如高压反应釜、真空干燥箱),需检查密封性能、压力仪表是否正常,严格按照额定参数操作,不超压、超温使用,若发现设备异常声响、泄漏,立即停机并报告。

废弃物处理安全:

实验废弃物需 “分类收集、专人管理”,化学废液按 “酸类、碱类、有机溶剂类、含重金属类” 等类别,倒入对应标识的专用回收桶,不随意混合(如酸性废液与碱性废液混合会产生热量,引发喷溅);固体废弃物(如污染的滤纸、破碎玻璃器皿)需放入专用垃圾桶,尖锐物品(如针头、玻璃碎片)需放入防刺容器,避免划伤。

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如氯气、氨气),需通过通风橱排出,不得直接排放到室内;废弃的剧毒化学品残渣、试剂瓶,需单独登记,由学校统一处理,不擅自丢弃或带出实验室。

(二)强化现场管控,杜绝 “违规行为”

实验过程中保持专注,不打闹、不玩手机,不穿拖鞋、短裤、短裙进入实验室,长发需束起,避免头发卷入设备或接触化学品。

禁止在实验室内吸烟、饮食,不将实验用容器(如烧杯、锥形瓶)当作水杯、餐具使用,避免化学品误食。

多人协作实验时,需明确分工,相互提醒安全要点,例如:一人操作设备时,另一人需观察设备状态,若出现异常及时提醒停机;传递化学品时,需双手交接,避免单手传递导致掉落。

四、实验后与突发情况:做好 “收尾 + 应急” 双保障

(一)规范实验收尾,不留 “安全尾巴”

器材与试剂整理:实验结束后,及时清洗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移液管),按要求烘干或晾干后归位;剩余化学品需密封保存,放回试剂柜对应位置,做好登记,不将试剂私自带出实验室或随意丢弃。

水电与环境清理:关闭所有实验设备电源(除需持续运行的设备外,需注明并报备),拧紧水龙头,关闭燃气阀门(若使用);清理实验台面,擦拭残留的化学品、废液,确保台面洁净无杂物;整理实验记录,确保数据完整、准确,不遗漏安全相关记录(如化学品领用、设备使用情况)。

离开前复查:离开实验室前,再次检查水电开关、通风系统、门窗是否关闭,应急设备是否归位,确认无安全隐患后,在《实验室使用登记本》上填写离开时间,方可离开。

(二)掌握应急处理,降低 “伤害风险”

常见伤害处理:

化学品灼伤: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物,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灼伤部位(至少 15 分钟),若为酸灼伤,后续可涂弱碱性溶液(如小苏打水),碱灼伤可涂弱酸性溶液(如硼酸溶液),严重时立即就医并携带化学品标签。

设备割伤:用干净纱布按压伤口止血,若有玻璃碎片嵌入,不自行拔出,需就医处理;止血后用碘伏消毒,包扎伤口,避免感染。

吸入有毒气体:立即转移至通风良好的室外,保持呼吸道通畅,若出现头晕、恶心,立即坐下或躺下休息,及时就医并说明吸入的气体种类。

重大突发情况处理:

化学品泄漏:小范围泄漏(如少量液体洒出),用吸附材料(如活性炭、蛭石)覆盖吸收,装入专用回收袋;大范围泄漏(如试剂瓶破裂、气体大量泄漏),立即疏散实验室人员,关闭门窗(防止泄漏扩散),报告导师与管理员,拨打学校安全应急电话,等待专业人员处理。

实验室火灾:立即关闭电源、燃气阀门,若为液体火灾(如乙醇燃烧),用干粉灭火器或灭火毯覆盖灭火,不可用水浇灭;若为电器火灾,先断电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火势无法控制时,沿疏散通道撤离,到指定集合点清点人数,报告火灾情况。

温馨提示

实验室安全无小事,既是对个人生命健康的保障,也是科研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高校师生需将 “安全第一” 的理念贯穿实验全程:导师需加强对学生的安全培训与现场监管,及时纠正违规操作;学生需主动学习安全知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不心存侥幸、不擅自操作;实验室管理员需定期检查设施设备、更新应急物资,筑牢安全防线。愿每一位高校科研人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开启新学期的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