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西汉初年的刘邦八子的故事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家族画卷,充满了权力斗争、母子恩怨、兄弟情谊与政治智慧。他们不仅是刘邦的血脉延续,更是西汉初年政治格局的缩影。
在这八位皇子中,有两位最终登上帝位,其余六位则在吕后专权的岁月里相继陨落。他们的命运起伏,不仅反映了汉初政治的复杂性,也揭示了权力斗争中人性的光辉与阴暗。高祖八子,二帝六王。三赵不辜,淮厉自亡,燕灵绝嗣,齐悼特昌。班固在《汉书》中短短二十八字,道尽了这段令人唏嘘的家族史。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这段充满戏剧性的历史,感受权力旋涡中那些鲜活而悲壮的生命。
一、刘邦与八位皇子的生母关系刘邦,这位出身布衣的开国皇帝,一生共生育了八位皇子,他们与生母的关系错综复杂,直接影响了各自的政治地位与命运走向。
庶长子刘肥是刘邦与曹氏所生。曹氏并非刘邦正妻,而是刘邦尚未娶吕雉前的"外妇",相当于现代语境中的情人。 刘肥虽为长子,但因庶出身份,无法继承太子之位。刘邦在称帝后,为弥补刘肥的遗憾,封其为齐王,赐予七十三座城池,使其成为汉初最大的诸侯国。
嫡长子刘盈是刘邦与吕雉(吕后)所生。吕雉年长,常留守朝堂,较少见到刘邦,因此与刘邦关系逐渐疏远。 刘盈性格仁弱,刘邦曾认为他不像自己,一度考虑废太子,改立戚夫人所生的三子刘如意为太子。 刘如意与刘邦性格相似,刘邦多次想废太子,但由于朝臣反对和"商山四皓"的辅佐,刘盈最终得以保住储君之位。
四子刘恒是刘邦与薄姬所生。薄姬原为魏王豹的妾室,魏豹战败后,她被送入织室织布,后被刘邦偶然发现其姿色而纳入后宫。 刘邦对薄姬并无太多关照,薄姬也不算得上颇受宠爱。刘恒八岁时被封为代王,远离权力中心,这与其生母不受宠的身份不无关系。
五子刘恢、六子刘友、七子刘长和八子刘建的生母记载较为模糊。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刘恢被封梁王,刘友被封淮阳王,刘长因生母赵姬(赵王张敖献上的美人)被吕后间接害死,由吕后抚养长大,而刘建则被封燕王,是刘邦最小的儿子。 这些皇子生母身份的模糊,恰恰反映了汉初宫廷中庶子地位的尴尬与无奈。
二、刘肥:献地避祸的齐王刘肥是刘邦的长子,但作为庶出,他深知自己与太子之位无缘。然而,刘邦对这位长子还是格外关照,封其为齐王,建立了齐国,定都临淄,辖有七十三个城池。 这是西汉最大的诸侯国,百姓凡是说齐语的都归属齐王管理。
公元前193年,刘肥入京朝见弟弟汉惠帝刘盈。在一次家宴中,刘盈按照家族礼节,让刘肥坐在上首。这一举动让吕后大为光火,认为刘肥逾越了礼制。吕后随即命人准备两杯毒酒,摆在刘肥面前,要求他为自己祝酒。
然而,吕后万万没想到,汉惠帝也举杯准备与刘肥一同向她祝酒。吕后见状,赶紧打翻了刘盈的酒杯。刘肥见状,立即意识到酒中有毒,便假装醉酒,匆匆离席。回到府邸后,刘肥得知真相,知道自己已触动吕后的逆鳞,随时可能丧命。
在谋士的建议下,刘肥决定献上城阳郡作为鲁元公主(吕后之女)的汤沐邑,并尊鲁元公主为"王太后"。 这一举动让吕后大为高兴,她认为刘肥已认鲁元公主为母,自己外家的势力得到加强,便不再追究刘肥的"过失"。吕后在齐王府中设宴庆祝,刘肥得以安然返回齐国。
然而,刘肥内心却充满屈辱。他虽然是刘邦的长子,却不得不向自己的妹妹(鲁元公主)下跪认母,还要献出自己封地的一部分。回到齐国后,刘肥整日忧郁不欢,最终于公元前189年病逝,享年仅32岁,谥号悼惠王。
刘肥的生存智慧在于妥协与献媚,他深知吕后的权势不可抗衡,唯有通过政治上的让步才能保全性命。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权力斗争中,有时候低头认输比硬碰硬更能保存实力。
三、刘盈:仁弱皇帝的悲剧人生刘盈是刘邦与吕后的嫡长子,也是吕后的亲生儿子。然而,这位仁弱的皇帝却在母亲的阴影下度过了一生。
刘盈自幼性格温和,与刘邦的刚毅果断形成鲜明对比。吕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得不全力支持这个儿子。然而,当刘邦曾想废太子改立刘如意时,吕后对戚夫人母子的忌恨便一发不可收拾。
公元前194年,刘邦病逝。按照遗愿,戚夫人应随如意前往赵国。然而,吕后却违背刘邦临终嘱托,将戚夫人囚禁在宫中永巷,剃去头发,带上刑具,穿上囚服,做舂米的苦活。 更为残忍的是,吕后毒杀了年仅十二岁的刘如意。
汉惠帝得知弟弟如意的死讯后,悲痛欲绝。他明知是吕后所为,却无可奈何,只能抓住下毒的宫人泄愤。 更为可怕的是,吕后为了彻底铲除威胁,将戚夫人做成人彘,即砍断四肢,挖去双眼,熏聋耳朵,灌哑药使其不能说话,关在猪圈里。
当汉惠帝得知"人彘"就是戚夫人时,大惊失色,泪流满面。他喃喃自语:"太残忍了!哪里是人做的事,太后如此,我还凭什么治理天下!"从这一天起,刘盈一蹶不振,每天饮酒作乐,放纵无度,不问朝政。
吕后实际掌控了朝政大权,内决于吕后,外决于萧何,刘盈实际上只是一个吉祥物皇帝。 朝中大事,刘盈毫无发言权,甚至自己的妃子张嫣,也是吕后所赐。
刘盈虽然保护了哥哥刘肥,但没能保护好弟弟刘如意。目睹后妈戚夫人被亲妈吕雉残忍地做成"人彘",刘盈受到了严重的心理打击,终日沉迷于酒色,无法正常工作。 最终,这位仁弱的皇帝因抑郁而死,年仅24岁,在位7年,谥号汉惠帝。
刘盈的悲剧在于,作为吕后的亲生儿子,他却无法摆脱母亲的控制;作为刘邦的太子,他却未能保护好自己的弟弟。他的仁弱性格与吕后的强势专横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注定了他的命运。
四、刘如意:被吕后毒杀的赵王刘如意是刘邦与戚夫人所生的第三子。戚夫人年轻貌美,深得刘邦宠爱,甚至超过了吕后。 刘邦曾多次想废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但因朝臣反对和"商山四皓"的辅佐未能如愿。
戚夫人为了儿子的前途,日夜啼哭,请求刘邦废太子。 她甚至在刘邦面前哭诉:"陛下说要让我儿子当太子,可现在又不兑现,这是什么意思?"刘邦被她的泪水打动,多次考虑废立太子之事。
然而,刘邦深知吕后的政治手腕,担心自己死后刘如意会遭到报复。因此,他封刘如意为赵王,并任命建平侯周昌为赵相,辅佐刘如意。 周昌为人刚直,曾有恩于吕后,刘邦希望他能保护刘如意。
公元前194年,刘邦去世后,吕后掌权。她对戚夫人母子的忌恨终于爆发。吕后先将戚夫人囚禁在永巷,让她做苦役。 戚夫人一边舂米一边唱了一首她创作的诗歌《舂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这首凄婉的诗歌传到吕后耳中,她勃然大怒,立即召赵王刘如意进京。 周昌深知吕后的用心,三次拒绝了召令。然而,吕后先召周昌进京,再召刘如意。
汉惠帝得知吕后要杀弟弟,亲自到霸上迎接刘如意,与他同吃同住,形影不离,使吕后无从下手。然而,一天清晨,刘盈要去打猎,刘如意贪睡,没有同行。
刘如意独居在寝宫,吕后趁机派使者带毒酒赐予他。 当刘盈打猎归来,发现弟弟已死,涕泪横流,抱着如意的尸体大哭:"我没有保护好你,我怎么对得起父王?"
吕后随后将戚夫人做成人彘,关在猪圈里。当刘盈得知"人彘"就是戚夫人时,深受打击,从此一病不起。 他万万没有想到,母亲毒杀了弟弟还不罢休,就连弟弟已无还手之力的生母都不放过。
刘如意的悲剧是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刘邦的宠爱与吕后的忌恨,加上其母戚夫人的政治野心,共同导致了这位年轻皇子的悲惨命运。 他的死,也象征着汉初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五、刘恒:低调避祸的代王刘恒是刘邦与薄姬所生的第四子,也是吕后专权时期唯一能够善终的皇子,最终成为汉文帝,开创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刘恒八岁时,被封为代王,都城设在中都(今山西平遥)。 代国位于山西北部,与匈奴接壤,是西汉偏远的边塞地区。 刘邦之所以将刘恒封在此地,一方面是因为薄姬不受宠,另一方面也是有意将这位皇子置于远离权力中心的位置。
刘恒的生母薄姬曾对他说:"代地苦寒,唯低调可存。" 这句话成为刘恒一生的处世哲学。他在代国的十五年间,与民休息、发展生产,代地由此大安。 他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避免引起吕后的注意。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刘邦的旧臣陈平和周勃携手诛灭了吕氏势力。他们商议由谁来继承皇位时,认为当时吕后立的小皇帝刘弘不是汉惠帝的后代,不符合皇位继承的法统。 最终,他们相中了宽厚仁慈名声较好的代王刘恒。
刘恒接到入京即位的消息后,并不很高兴,反而起了疑心。他的属臣们也意见不同,有的认为是一个阴谋,有的则分析说不会有假。最终,刘恒决定用占卜来决定吉凶,结果得到一个"大横"的占卜结果,意思是:大横所裂的纹路很正常,我不久要即位天王,将父亲的伟业光大发扬,就像启延续禹的那样。
刘恒入京时极为谨慎,仅带宋昌、张武等六人。 他深知吕后已死,但吕氏余党仍在朝中,稍有不慎便会招致杀身之祸。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刘恒即位后,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宋昌为卫将军,统领京师的卫戍部队南北二军;命张武为郎中令,主持皇宫的安全保卫事宜。 同时,他封赏诛灭吕氏有功之臣,如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灌婴为太尉,并对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恢复爵位和封地。
刘恒的成功在于他的低调与谨慎,以及其母薄姬的教导。他远离权力中心,避免了吕后的迫害;他善于把握时机,在吕后死后抓住机会登上帝位;他励精图治,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政治斗争中,有时候低调避祸比锋芒毕露更能保存实力。
六、刘恢:殉情自杀的赵恭王刘恢是刘邦的第五子,生母不详。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梁王彭越谋反被杀,刘邦封刘恢为梁王,定都于定陶。 这是刘邦对这位皇子的重视与信任。
然而,吕后七年(公元前181年)正月,刘恢的异母弟赵幽王刘友遭吕后幽禁饿死后,刘恢被徙封为赵王,梁地则交由吕王吕产接管。
刘恢对改封赵王极为不满。一来他在梁地长大,古人乡土情结很重,交通不便,肯定不想离开故土;二来,赵地地形偏僻,远没有梁地肥沃;三来,最为重要的是,在赵地为王不吉利,前面两任赵王都死于非命,如今自己又要到这个极其危险的是非之地,前途一片渺茫。
更糟糕的是,吕后为了完全控制刘恢,勒令他迎娶吕产的女儿为王后。 刘恢此前已有自己宠爱的妃子,二人恩爱非常。然而,吕王后性格蛮狠,心肠歹毒,在宫内独揽权力,暗中察视刘恢,根本不把刘恢放在眼中,甚至不允许他亲近其他任何女子,剥夺了他享受天伦之乐的权利。
刘恢明知吕王后是吕后布置在自己跟前的眼线,却又无可奈何。他虽然慑于淫威,时时忍让退却,但他作为刘姓诸侯王,毕竟还有血气之勇。于是,他背着自己的吕王后,偷偷与心爱的妃子幽会。然而,这一切都无法瞒过吕王后。在吕后的支持下,吕王后派人用毒酒毒死了刘恢的爱妃。
爱妃死后,刘恢悲恸欲绝,却又无计可施。他为爱妃创作了四首挽歌,命乐师反复吟诵不止。爱姬死后仅仅过了四个月,吕后七年(公元前181年)六月,刘恢因悲思过度,殉情自杀。
吕后听说后,认为刘恢为一个女人自杀,而不思供奉宗庙祭祀,上负刘氏,有亏孝道,真没出息。因此,吕后废黜其嗣,坚决不肯为他过继儿子,导致刘恢绝嗣。 直到汉文帝时,才追谥其为恭王。
七、刘友:幽禁饿死的赵幽王刘友是刘邦的第六子,生母不详。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友被封为淮阳王。 这是刘邦对这位皇子的安排。
然而,吕后七年(公元前181年)正月,刘友的王后(吕氏之女,可能是吕后的侄女)因刘友宠爱其他姬妾,心生妒忌,离开家跑到吕后面前诽谤刘友,诬告他曾经说:"吕氏怎么能封王,太后百年之后,我一定要收拾他们。"
吕后大怒,于是召赵王刘友进京。 刘友来到京城后,吕后把他安置在官邸里却不接见,还派护卫队将他围困起来,不给他饭吃。 刘友的臣下有偷着给送饭的,就被抓起来问罪。在这种情况下,刘友饿得无法忍受,还作了一首诗歌(幽歌),以抒发哀怨愤懑之情:
"诸吕用事兮刘氏微,迫胁王侯兮强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自决中野兮苍天与直!于嗟不可悔兮宁蚤自贼。为王而饿死兮谁者怜之!吕氏绝理兮托天报仇。"
这首《幽歌》不仅表达了刘友对吕后专权的不满,也揭示了他被吕后迫害的真相。然而,他的反抗最终未能成功。同年正月十八日,刘友终因幽禁而饿死,按照民间葬礼,被埋葬在长安百姓坟墓的旁边。
八、刘长:谋反失败的淮南厉王刘长是刘邦与赵姬所生的第七子。赵姬原为赵王张敖的美人,张敖在刘邦称帝后成为刘邦的女婿(鲁元公主之夫)。 公元前199年,刘邦路过赵国,张敖让赵姬去伺候刘邦。 赵姬受到刘邦的宠幸,怀下身孕。
刘邦回朝后,赵姬因怀孕被囚禁在河内郡官府。她的弟弟赵兼拜托辟阳侯审食其告知吕后,吕后妒嫉,不肯向刘邦进言求情,审食其便不再尽力相劝。赵姬在狱中生下刘长后,心中怨恨而自杀。 狱吏抱着刘长送到刘邦面前,刘邦后悔莫及,下令吕后收养他,并在真定县安葬了赵姬。
刘长自幼丧母,由吕后抚养长大。然而,他心中一直怨恨审食其,认为他本可以救自己的母亲,却因为吕后的阻止而没有尽力。
等到汉文帝即位后,刘长自视与汉文帝关系最亲,骄横不逊,一再违法乱纪。汉文帝念及手足亲情,时常宽容赦免他的过失。
公元前177年,刘长自封国入朝,态度甚为傲慢。他跟随汉文帝到御苑打猎,和汉文帝同乘一辆车驾,还常常称呼汉文帝为"大哥"。
更为严重的是,刘长在代国时就与审食其结下深仇。公元前177年,刘长借机将审食其击杀,为母亲报了仇。 他进宫向汉文帝脱去上衣谢罪道:"我母亲本不该因赵国谋反事获罪,那时辟阳侯若肯竭力相救就能得到吕后的帮助,但他不力争,这是第一桩罪;赵王如意母子无罪,吕后蓄意杀害他们,而辟阳侯不尽力劝阻,这是第二桩罪;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意欲危夺刘氏天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这是第三桩罪。我为天下人杀死危害社稷的贼臣辟阳侯,为母亲报了仇,特来朝中跪伏请罪。"
汉文帝哀悯刘长的心愿,出于手足亲情,不予治罪,赦免了他。然而,这一事件也暴露了刘长对吕后的怨恨,以及他潜在的政治野心。
此后,刘长更加骄纵肆志,不依朝廷法令行事,出入宫中皆号令警戒清道,还称自己发布的命令为"制",另搞一套文法,一切模仿天子的声威。
公元前174年,刘长让男子但等七十人和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商议,策划用四十辆大货车在谷口县谋反起事,并派出使者前往闽越、匈奴各处联络。 朝廷发觉此事,治罪谋反者,派使臣召刘长入京。
汉文帝念及兄弟之情,不愿严惩,但朝臣们坚决反对。最终,汉文帝不得不废除刘长的王号,将他贬谪蜀郡。 途中,刘长不食而死,年仅24岁。
刘长的悲剧在于他未能克制自己的怨恨与野心。他虽然因吕后抚养而得以存活,但成年后对吕氏的报复与对权力的渴望,最终导致了他自身的毁灭。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权力斗争中,个人的恩怨与野心往往会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九、刘建:被狐狸咬死的燕灵王刘建是刘邦的第八子,生母不详。汉高祖十二年,刘邦封刘建为燕王。 这是刘邦对这位最小儿子的安排。
刘建在一次打猎时被狐狸咬伤,不久病死封地,年仅不到18岁。 更为悲剧的是,刘建唯一的儿子被吕后下旨杀死,导致他绝嗣,封国被废除。
关于刘建的死亡,史书记载较为简略,只说他在一次打猎时被狐狸咬伤,感染而死。然而,结合吕后对刘邦子嗣的迫害,我们可以推测,刘建的早逝可能并非偶然,而是吕后为彻底清除刘邦直系后裔所采取的措施之一。
刘建的悲剧在于他生不逢时,年幼即位,却在吕后专权时期英年早逝,且子嗣被杀,绝嗣封国废除。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权力斗争中,年幼的皇子往往成为权力更迭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