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的嗓子又哑了,连说话都费劲!”“主播,你今天的声音怎么听起来闷闷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类抱怨,而发出这些声音的,大多是教师、主播、歌手、销售、客服等经常用嗓的职业人群。很多人以为嗓子哑只是暂时的,多喝水、少说话就能缓解,却不知道长期不当用嗓,声带也会像手掌长期摩擦会起茧一样,长出影响发声的 “茧子”—— 医学上称之为声带结节。

声带结节并非罕见病症,而是经常用嗓人群的 “职业病”。数据显示,在耳鼻喉科门诊中,声带结节患者占嗓音疾病患者的 30% 左右,其中教师群体的患病率最高,可达 15%-20%,其次是歌手、播音员、客服等职业。这些职业人群每天平均用嗓时间长达 4-8 小时,长期高强度、不科学的用声习惯,让声带承受了远超正常范围的压力,逐渐引发病变。
那么,声带为什么会 “长茧” 呢?从生理结构来看,声带是位于喉腔中部的一对弹性黏膜皱襞,说话时通过振动产生声音。当我们长时间大声说话、语速过快,或者在嘈杂环境中刻意提高音量时,声带会频繁、剧烈地碰撞摩擦。初期,声带黏膜会出现充血、水肿,若此时没有及时休息,黏膜反复受损修复,就会逐渐增厚,形成小的结节。这些结节多位于声带前中 1/3 交界处,就像在声带上 “安” 了小疙瘩,会影响声带的正常振动,导致声音变得嘶哑、低沉,严重时甚至会让人失声。
除了长期用嗓不当,还有一些因素会加速声带 “长茧”。比如,感冒、鼻炎等呼吸道疾病发作时,咽喉黏膜处于炎症状态,此时用嗓会加重声带负担;长期吸烟、饮酒,或经常接触粉尘、油烟等刺激性物质,会损伤声带黏膜,增加结节形成的风险;另外,女性在月经期、妊娠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声带黏膜会变得更加脆弱,此时若过度用嗓,也容易引发声带结节。
声带 “长茧” 的早期信号其实很明显,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最常见的症状是声音嘶哑,初期多为间歇性,比如说话时间长了会变哑,休息后能缓解,但随着病情发展,嘶哑会逐渐变成持续性,即使不说话也会感觉嗓子不舒服。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咽喉干燥、异物感、咳嗽、说话费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呼吸困难。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尤其是经常用嗓的人群,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耳鼻喉科检查,通过喉镜检查就能明确是否存在声带结节。
很多人担心声带 “长茧” 后无法治愈,其实只要早发现、早干预,大多数声带结节都能通过保守治疗恢复。保守治疗的核心是让声带充分休息,避免大声说话、长时间说话,必要时可以完全噤声 1-2 周,让声带黏膜得到修复。同时,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比如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减轻声带炎症和水肿;服用维生素 B 族药物,促进黏膜修复。此外,纠正不良的用声习惯也非常重要,比如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控制说话的音量和语速,避免在嘈杂环境中用嗓,说话时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仰头或低头说话。
如果声带结节较大,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者结节已经出现纤维化、钙化,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是支撑喉镜下声带结节切除术,这种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只要注意声带休息和正确用声,一般 1-2 个月就能恢复正常发声。但需要注意的是,手术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如果术后仍然保持不良的用声习惯,声带结节很容易复发。
对于经常用嗓的职业人群来说,预防声带 “长茧” 比治疗更重要。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声带,养成良好的用声习惯。首先,控制用嗓时间,每说话 40-50 分钟,就休息 10-15 分钟,让声带得到放松;其次,避免大声喊叫、过度清嗓子,清嗓子时可以先喝口水,减轻声带摩擦;再次,保持咽喉湿润,每天喝足够的水,避免口干舌燥,在干燥的环境中可以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另外,注意饮食调理,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比如苹果、梨、橙子、菠菜等,有助于保护声带黏膜;最后,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呼吸道疾病,减少声带感染的机会。
声带是我们重要的发声器官,也是经常用嗓职业人群工作的 “工具”。保护好声带,不仅能让我们拥有清晰、悦耳的声音,还能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希望每一位经常用嗓的人都能重视声带健康,远离声带 “长茧” 的困扰,让声音始终保持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