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河南新蔡县上演了一出现实版“量身定制”的职场招聘剧。某个招商服务中心的岗位招聘条件设置得颇具艺术感——专科生不限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生反而要被经济学、法学、文学、管理学等专业限制。这套操作精妙得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仿佛是专为某位拿着专科学历、关系过硬的选手准备的VIP通道。

这不免让人想起学生时代那些考试规则。比如明明考的是数学,却规定只有穿红色衣服的同学才能得高分;或者体育测试时,偏偏对校长的侄子免考长跑,这种情况要是出现在教育系统,还不被人骂死?这种明晃晃的逻辑上说不通的招聘条件,加上用人单位神解释“领导定的”,不就像在招聘公告上直接印了七个大字:“闲人勿扰,位已有主”吗?
教育系统辛辛苦苦培养了十几年的人才,好不容易让他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努力终有回报”,结果一出门就碰上了这种专门打脸的招聘操作。这让我们怎么向那些熬夜苦读的学子解释?难道要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上新增一章《论投胎的重要性》或者《如何识别萝卜岗的108种技巧》?

更让人忧心的是,这种操作正在悄悄侵蚀着教育的信念。当孩子们发现,背再多书本知识也比不上某个岗位的“精准匹配”,刷再多真题也敌不过人家的“私人订制”,他们还会相信教育公平这四个字吗?这就好比老师在前门强调“考试严禁作弊”,转头监考时却对抄袭行为视而不见。

说起来,新蔡县这事被曝光后的应对还算及时——道歉、整改、调查,一套流程走得有模有样。但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涉事单位最初的回应竟是“领导定的”。这话听着耳熟,像极了学生时代那些说不清道理的班规:“别问为什么,班主任定的”。可问题在于,招聘不是过家家,它关系到一个人的前途,也考验着一个社会的良心。

教育本该是最后一方净土。我们努力推动素质教育,改革考试制度,为的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可如果辛辛苦苦跑到了终点,才发现有人早就坐上了专车直达,这种挫败感足以击垮多年建立的教育信念。
有意思的是,这种“萝卜岗”现象还催生了一套独特的民间智慧。现在的求职者都练就了火眼金睛,看到招聘条件就像在做阅读理解:要求28岁?那肯定是给某人留的岗位;专业要求写着“戏剧表演”却招聘会计?懂的都懂。这不禁让人感叹,求职什么时候变成了一场“大家来找茬”的游戏?官方回应引发第二波热议,如下图。

教育培养的不是只会考试的工具人,而是有能力、有担当的社会建设者。如果这些优秀的人才连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都得不到,那我们的教育岂不是在做无用功?就像精心培育的种子,最后却撒在了水泥地上。
或许,该给招聘单位也上一堂“教育公平课”了。毕竟,招聘不是拼多多砍一刀,不能谁关系硬就谁上。教育投入了这么多资源培养人才,总不能让他们毕业就面临“打折处理”的命运。

希望下一次,招聘公告能少些套路,多些真诚。让每个努力的人都相信,只要足够优秀,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而不是别人的“萝卜坑”。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