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你“想了很多”,却依然得不到好结果?
你是否常常感觉自己“想了很多”,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结果却总是不尽人意?你绞尽脑汁得出的答案,为什么在现实中却经不起推敲?
我们身边有很多人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在信息泛滥、世界愈加复杂的今天,事物的“本质愈加难以琢磨”。平井孝志在《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一书中指出:“聪明的人和愚笨的人之间原本并没有极大的差异,然而能够取得成果的人和无法取得成果的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这种差距的根源,就在于是否掌握了真正的“深度思考”。
1. 别被“好看的设计”迷惑:问题的本质往往隐藏在表象之下在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创新管理”(Innovation Management)课上,教授提出了一个案例:
有两家互为竞争对手的检测仪制造商,A公司的产品包装独特、设计新颖;而B公司的产品样式简单粗糙,甚至能看见内部的配管和传感器。两家公司的产品性能和价格几乎没有差别。
教授问道:“5年后,哪家公司会得到更大的市场份额?”
我刚看到这里的时候,毫不犹豫的在心里选择了A公司,我下意识的觉得好看的外形设计更具优势。
令我大吃一惊的是,正确答案竟然是B公司。
原因很让人出乎意料:B公司的产品能看见内部构造,顾客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加工和改良。而B公司则会学习并吸收这些来自顾客的改良,再推出相应的新产品。这就形成了一个与顾客共同成长的“良性循环”,一个“自主化改良的模型”。反观A公司,其华丽的设计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在本质上并未创造持续的价值。
作者平井孝志坦言,他当时同样也犯了这个低级错误,把票投给了外观,却忘记了“顾客公司不会因为外观设计漂亮而购买检测仪”这一商业常识。
我们总是轻易被眼前可见的、表面的东西所迷惑,而忽略了驱动结果的真正原因。这种藏匿于表象之下的原因,正是深度思考所要探究的核心:“模型”与“动力机制”。
根据书中给出的定义:
模型(Model):是指产生某种现象的结构,包括其构成要素以及相互关系。
动力机制(Dynamic Mechanism):则是以长远的眼光观察这个模型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和动向。
看透这两点,就是深度思考的起点。
2. 你可能用错了SWOT分析:框架是思考的工具,不是终点很多努力学习的人,反而特别容易陷入一种“两难窘境”——过度依赖思考框架。
以商业中常用的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为例,许多人认为,只要将信息分门别类地填入这四个格子里,分析工作就完成了。其实这只会给你带来一种虚假的“成就感”,让你误以为“我已经思考过了”,从而停止了更深层次的探究。
针对这一点,书中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
框架终究只是辅助思考的工具,而不是可以导出答案的自动机器。
作者平井孝志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我们都犯了依赖框架的根本性错误。一份填写完整的SWOT分析,本质上仅仅是对“现在”这个时间点的一张静态快照。它告诉了你“是什么”,却没有告诉你“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未来会怎样”。
真正的深度思考,需要把这张静态快照放进时间的洪流中,过去、现在、未来放在一起看。
理解历史原委:洞察从过去到现在的动力机制,理解是什么样的因果关系塑造了今天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描绘未来场景:基于对过去和现在的理解,推演从现在到未来的动力机制,预测事物将如何演变。
如果仅仅停留在信息整理,那就是让工具绑架了思考。真正的战略思考,是要描绘出从过去到未来的完整故事,而SWOT分析,仅仅是这个故事中的一章而已。
3. 别再“头痛医头”:治标不治本的努力,不如改变系统模型深度思考法强调,要区分“现象”与“本质”。我们眼中所见的问题,往往只是“现象”,即结果;而“本质”则是引起这个现象的、隐藏于背后的“模型”与“动力机制”。
书中举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商业案例:当一家公司业绩糟糕时,最常见的对策之一就是“所有成本一律削减30%”。
这个方案听起来简单易行,目标明确。但实际上,这是一个“不合逻辑的答案”。因为它只针对“业绩糟糕”这个“现象”采取行动,却忽略了引发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这种“一律”削减的做法,更是一种“打着平等的名号进行的恶性平等”,很可能会破坏公司未来的研发能力、经营能力等核心要素,导致业绩在未来进一步恶化。
作者平井孝志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改变引发问题的“模型”本身,而不是在“现象”层面做无用功。否则,今天的解决方案,很可能会造成明天新的、更严重的问题。
4. 寻找那个“支点”:用最小的努力撬动最大的改变
如何才能改变那个深藏不露的“模型”呢?答案是找到“支点”。
“支点”指的是在一个复杂的系统模型中,那个能“以最小努力获取最大效果”的关键切入点,就像杠杆原理中的支点一样。书中说的这个“支点”有点儿釜底抽薪的那个意思。你得绕开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书里讲了两个经典的案例:
纽约市的犯罪治理:有段时间,纽约市严重犯罪频发,治安混乱。当时的市长头痛不已。你绝对想不到这个事儿是怎么解决的,他是从地铁涂鸦、逃票等看起来无关紧要的“轻微犯罪”开始治理的。当那些“轻微犯罪”被彻底治理后,奇迹出现了,整个城市的严重犯罪率也随之大幅下降。
“治理轻微犯罪”就是那个巧妙的“支点”。如果他当时出动全部警力直接硬碰硬地去对抗“严重犯罪”,就会被表象闲着鼻子走,这边刚按下去了那边又冒头了,根本触及不到问题的本质。他从“轻微犯罪”着手,看似不痛不痒其实是直击要害,你想啊,温床都没有了,“严重犯罪率”不就大幅度下降了呗。
本田汽车经销商:在本田汽车一众经销商中,有一家店以极高的顾客满意度而闻名。他们获得顾客满意度方式相当独特,让全体员工每天早上开店前的一个小时,清扫店铺周边1公里的人行道。
这里的“清扫”就是一个支点。通过每天固定的“清扫”,全面提升了员工的基本礼仪和素养,最终转化为了卓越的客户接待能力,从而极大地提升了顾客满意度和经营成果。
听完这两个案例,你有没有受到点启发?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方案,往往不是作用于最显眼的表象上的,而是找到一个能改变整个系统动力机制的、出人意料的“支点”,从而用最小的努力撬动最大的改变。
5. 思考的深度,决定成果的高度真正的深度思考,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砌或者利用框架机械填充。它要求穿透表象,直抵驱动系统的“模型”与“动力机制”;切勿将工具当作终点,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审视问题;抛弃“头痛医头”的浅层策略,转而去改变产生问题的系统本身;精准找到那个四两拨千斤的“支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几个颠覆常识的洞见,更是一套从根本上提升认知效能的“元能力”。它让我们从“勤奋的忙碌”中得以解脱出来,停止治标不治本的无用功,通过更有深度的、本质的思考,去撬动那些真正重要且产生长期价值的改变。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不是努力的程度,而是思考的深度。当你学会拨开迷雾,看见系统运作的“骨骼”与“脉搏”时,你便掌握了在复杂世界从容前行、创造卓越成果的终极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