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从“充电”到“卖电” 车网互动如何重塑中国能源版图

中国工业报记者祁晓玲在国家“双碳”目标牵引下,一场由电动汽车与新型电力系统共同推动的能源变革正在全面展开。如何理解这场变

中国工业报记者 祁晓玲

在国家“双碳”目标牵引下,一场由电动汽车与新型电力系统共同推动的能源变革正在全面展开。如何理解这场变革的深度与广度?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在“车能融合与智慧生态发展论坛”上给出了关键指引:“汽车革命不能孤立进行,一定要跟能源革命、信息革命通过人文世界联系起来。”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以车网互动(V2G)为代表的技术实践,正成为连接汽车、能源与信息三大革命的交汇点,推动产业从试点示范迈向规模化应用新阶段。

政策红利密集落地  车网互动迎来“系统布局”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车网互动作为电力系统重要的灵活性调节资源,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202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对车网互动作出系统性部署。

2024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推动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今年4月,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名单正式公布,上海市等9个城市以及“北京市基于新型储能的V2G车网互动协同调控试点项目”等30个项目入选。

今年10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年底在全国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过3亿千瓦公共充电容量,满足80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这份文件将“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推广行动”列为五大专项行动之一,标志着车网互动发展进入新阶段。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刘永东表示:“车网互动开始进入规模化应用启动期。”当前行业发展正在经历从单一项目推进向政策体系完善转变,从单个项目功能验证向规模化效应发挥转变,从单纯技术验证向产业生态构建转变,从以企业为主导向现代化体系化发展转变。

标准与安全“破壁”  技术底座为规模化应用护航

任何新兴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坚实的技术基础。在车网互动领域,标准统一、数据互通与安全保障构成了这个基础,然而其建设过程面临诸多挑战。

“欧洲已经明确了V2G技术标准,而国内在这方面还存在不少挑战。”奇瑞绿能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尹航指出,要实现车、桩、云三者的高效协同,需要处理大量数据交互,包括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协同控制,但目前还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支撑。

阳光电源充电事业部重卡行业总经理许术方揭示了行业存在的“部门墙”问题:“光伏、储能、充电这三个行业发展速度不一致,导致各系统之间难以实现有效对接。”数据安全同样不容忽视。尹航强调,当电动汽车大规模参与电网调频时,“如果遭到大规模网络攻击,将对电力系统造成严重危害。”此外,车辆行驶数据、用户个人信息等隐私保护同样需要高度重视。

领充新能源CEO周强提出了分层设计的解决方案:“整个体系设计一定要分层,在不同层级制定不同的技术规范和要求,上层要求高、下层要求低,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技术标准体系。”他认为,顶层设计必须吸纳各方意见,同时要充分考虑用户体验,“确保用户在不改变使用习惯的前提下,就能方便地参与车网互动。”

除了主流技术路线,学术界也在探索创新解决方案。浙江大学求是科研教授熊树生介绍,其团队正在研究利用车辆热管理系统中的冷却液进行储能,通过夏季储存冷量、冬季储存热量,实现电能与热能的转换存储,能效可提升4%至9%。“这相当于在不增加太多设备的前提下,为车辆增加了一个额外的储能单元。”

商业模式遭遇“卡脖子”  价值重构寻求共赢生态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如何构建一个让车主、电网企业、运营商等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仍是行业面临的核心问题。

尹航认为,将V2G应用场景限定在微电网或园区内部,是当前更可行的商业化路径。“比如在一个大型园区、商业综合体或工厂内部,用户可以灵活选择充放电策略:家里电价便宜时在家充电,工厂电价高时向工厂放电,或者反过来操作,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小范围的能源互动场景。”他介绍,欧洲的家庭用户已经可以通过聚合商参与电网服务,德国一些虚拟电厂企业推出的“零碳,零成本”家庭补能方案,让普通家庭都能参与到电力市场交易中。

周强对此观点表示认同,并分析了欧洲V2H(车辆到家庭)模式的成功经验:“价值链缩短是关键。在家庭用电场景下,用户能够最直接地感受到经济收益,既节省了电费支出,又避免了高峰时段的高电价,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环节内就实现了价值创造。”他强调,在限定场景下,商业模式设计相对简单,价值链也更容易打通。企业可以将自有的屋顶光伏、储能系统与电动汽车的分布式储能特性结合起来,共同参与到未来的虚拟电厂建设中。

然而,现实中的商业模式探索仍然面临诸多困难。星星充电平台运营中心总经理李政从运营商角度指出,场站经营方目前缺乏足够的盈利空间。“V2G设备成本相对较高。除了企业自掏腰包投入资金外,我们还需要探索更多环节的价值创造可能性。”

用户端的接受程度也需要时间培育。中国工业报记者随机采访了北京多位电动车车主,大多数人都表示“听说过V2G技术,但还不敢尝试”。车主王先生的顾虑颇具代表性:“万一参与放电后影响电池寿命,或者导致车辆保修出现问题,那就得不偿失了。”还有车主认为收益太低,“一次放电只能赚几块钱,没有必要折腾。”

从“能源托管”到“自动赚钱”  未来出行场景渐行渐近

面对商业化落地的重重挑战,企业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发展路径。许术方提出了“能源托管”的创新模式,他认为,当车辆实现自动驾驶后,可以自动完成充放,形成规模化效应后,这个产业就能创造真正的价值。

李政分享了星星充电的具体实践。通过聚合5GW的充电桩和能源资产,探索“充电托管”等创新模式。

在技术落地方面,奇瑞汽车已经发布“迅龙秒充”构网型超充系统,支持5分钟补充500公里续航,并具备V2G功能。尹航透露,奇瑞正在建设“V2G智慧交通充电网络”,同时推出交直流V2G充电桩。此外,公司还布局了氢、氨、醇等多元化能源路线,推出面向海外市场的“能量魔方”,在电网薄弱地区实现离网运行,推动“光储充车”一体化出海战略。

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在论坛上系统阐述了推动车能融合的九大路径,包括推动汽车全链条绿色低碳转型、扩大智能有序充电规模、加快双向充电体系建设等。他特别强调了微电网在车能互动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微电网平台,电动汽车可以参与调峰服务,用户甚至可以通过向电网售电获得额外收入,实现‘开车不花钱,停车能赚钱’的新型用车模式。”

面对未来发展,尹航描绘了“出行自由、能源自由、时间自由”的美好愿景。李政则认为,未来的交互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变革。“充换电的入口一定会转变,不再局限于手机APP或者冰冷的车机屏幕。”他描绘道,“比如在驾驶过程中,车主只需唤醒语音助手,发出寻找充电站的指令,车辆就能自动完成站点选择、充放电安排甚至车辆保养维护等一系列操作。”

打通“最后一公里”,协同创新破解规模化难题

要让车网互动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专家认为必须打通价值链、破除技术壁垒、建立有效激励,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周强强调要缩短价值链。在相对封闭的应用场景中,商业模式更简单,价值传递链条更短。企业可以将自有的屋顶光伏、工商业储能与电动汽车的分布式储能特性有机结合,共同参与虚拟电厂建设运营。许术方指出,行业必须打破“部门墙”和“私有协议”的限制,推动技术标准的统一和数据资源的共享。张永伟呼吁,要建立科学的电池损耗评估和收益分配机制,切实解决用户对电池寿命的担忧。同时,刘永东建议,要通过市场化手段如峰谷电价差等引导用户参与削峰填谷,并积极拓展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新型应用场景。

刘永东透露,首批车网互动试点已评审通过9个城市30个项目,这些从27个城市90个项目中“优中选优”产生的试点,为规模化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

随着2027年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目标的推进,车网互动正在从概念走向现实。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在论坛上明确指出,一旦路径畅通,这将是一个“万亿级新赛道”。这不仅源于数千亿的充电设施投资,更在于车网互动将激活一个包括资产增值、能源交易与新业态在内的全新价值生态。这场变革将深刻重塑我国的能源使用方式和交通出行模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