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阳光银行开进江苏沿江村:扬州供电如何点亮乡村“造血”新路径?

时至2025年岁末,江苏扬州仪征市的沿江村早已不见冬日的萧瑟。田间,新播种的冬小麦静待春风,而在农舍的屋顶上,成片的蓝色

时至2025年岁末,江苏扬州仪征市的沿江村早已不见冬日的萧瑟。田间,新播种的冬小麦静待春风,而在农舍的屋顶上,成片的蓝色光伏板将冬日暖阳转化为村民们的“阳光收益”,为这个曾经的传统农业村增添了勃勃生机。

这场深刻的变革,源于2023年底全国首个乡村新能源专业合作社——仪征市圩众能源专业合作社的诞生。在国网江苏扬州供电公司的推动下,这场能源实践不仅改变了一个村庄的命运,更成为全国乡村振兴与能源体系改革浪潮中的一个鲜活样本。

 

01 机制破局:“四方联动”激活沉睡资产

沿江村地处国家级永久耕地保护区,长期以来,村集体经济完全依赖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村民增收渠道极为有限,面临着“守着金饭碗没饭吃”的窘境。

转机出现在2022年,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道德模范接过驻村“第一书记”的重任。作为一名资深电力人,他敏锐地发现了村民们闲置的屋顶资源,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不能让屋顶也‘生金’,办一个‘阳光银行’?”

在他的积极奔走与牵头下,圩众能源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合作社创新地构建了“村集体、供电公司、企业、农户”四方联动的新机制。这种模式精准地破解了乡村发展新能源“村民缺钱,企业怕散”的核心痛点。

合作社首先对全村的屋顶、闲置土地等碎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摸排与整合,规划出多样化的新能源开发路径,将“零钱”汇成了“整钱”。随后,通过市场化运作引入企业投资建设,实现了规模化开发,有效降低了成本。

至关重要的是,国网扬州供电公司从项目规划之初就深度参与,将新能源项目与电网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提前制定了科学的并网接入方案,从根本上避免了无序发展可能带来的电网消纳难题。

02 绿色赋能:阳光收益与安居乐业

新机制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村民们无需投入一分钱,只需“出借”屋顶,便能坐享稳定的租金收入和项目分红。低保户家的经历便是生动的写照。

他家的屋顶安装了51块光伏板,不仅一次性拿到了一万多元的开发费用,此后每年还能稳定获得1800元的租金。“这笔钱真是雪中送炭!”这句话道出了众多村民的心声。

截至目前,合作社已推动109户村民加入光伏项目,总装机规模接近4兆瓦。这些昔日闲置的屋顶,如今已转变为集中的“绿色资产”,累计为村民带来超过125万元的直接经济收益。

项目的生态效益同样显著。这些光伏电站日均发电量超过一万度,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3500吨,为这片珍贵的永久耕地保护区种下了超过35万棵“生态树”。

此外,合作社还联合扬州供电开展光伏运维技能培训,优先吸纳本村劳动力。目前已有27名村民经过培训,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负责本地及周边光伏设备的巡检维护,掌握了一技之长。

03 多元消纳:打造绿电循环经济圈

“发得出,更要用得好”,乡村新能源若想持续发展,解决电力消纳问题是重中之重。

依托村委会紧邻交通要道的地理优势,在扬州供电的支持下,一座集“光伏、储能、充电”于一体的示范充电站拔地而起。这座充电站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发电—储电—用电”的内部微循环体系。

站内的屋顶和车棚光伏负责发电,新型储能系统负责在用电低谷时储存绿电,而两台大功率快充桩则为过往的新能源汽车提供便捷的充电服务,实现了绿电的就地高效消纳。

扬州供电公司为该站量身定制了一套智能协同策略,通过动态电价引导充电行为,不仅提高了绿电自用比例,还实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自2024年10月投运以来,该站月均充电量稳定,每月能为村集体带来近两万元的额外收入。

从最初的“屋顶革命”,到如今的多元化绿色产业循环,国网扬州供电公司与沿江村的探索,不仅为自身开辟了一条可持续的增收之路,更为全国范围内如何以新能源革命助推乡村振兴,描绘出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绿色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