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又一瑜伽连锁品牌倒闭,器械设备连夜搬空

一夜之间,门店全关,会员会费血本无归。武汉迈索尔瑜伽的崩塌,并非一则孤立的新闻,而是揭开了健身瑜伽行业重复上演了无数次的

一夜之间,门店全关,会员会费血本无归。武汉迈索尔瑜伽的崩塌,并非一则孤立的新闻,而是揭开了健身瑜伽行业重复上演了无数次的“倒闭循环”的序幕。这个循环的根源是什么?又为何始终无法打破?

一夕崩塌,从“行业标杆”到“维权现场”

“啊??武汉迈索尔瑜伽全部闭店??发生什么了,我一直觉得(它)是瑜伽行业标杆啊 ”

2025年10月6日,这则消息在社交媒体上不胫而走,瞬间引爆了瑜伽爱好者的朋友圈。短短数小时内,该话题下就积累了225条评论,数字背后是数以百计的会员的震惊与无助。一位资深会员的留言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我在这里练习三年了,一直以为迈索尔是行业里最稳健的品牌,没想到说倒就倒。”

然而,情绪很快转为现实的焦虑与愤怒。在众多评论中,一位深圳会员的发言格外引人注目:“深圳会员,有点感觉瑟瑟发抖!我们的年卡,私教课,大器械课啊”。这条评论很快获得了大量共鸣,许多会员纷纷跟帖表示自己同样面临数千元至数万元不等的经济损失。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场突如其来的闭店潮波及范围之广、速度之快,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某用户的留言“昨天晚上所有门店全部闭店。”指出了这场闭店的早有预谋和突发性。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闭店前,品牌仍在正常运营并招收会员,这使得受害会员感到格外愤怒。

迈索尔的倒下,并非一则孤立的新闻,而是揭开了这个行业重复上演了无数次的“倒闭循环”的又一幕。在这个循环中,没有真正的赢家——会员损失钱财,员工失业,整个行业的公信力再次被削弱。

迈索尔的扩张模式:流量驱动与规模至上的狂奔

一个品牌如何从“标杆”走向“崩盘”?其路径有着清晰的行业共性。要理解迈索尔的陨落,我们需要回溯其发展轨迹,这实际上也是近年来许多瑜伽品牌兴衰的缩影。

1、“高体"营销,流量开路”

迈索尔等新兴瑜伽品牌深谙社交媒体时代的生存法则。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他们精心打造着一套行之有效的营销话术。某用户尖锐批评道:“视频说着各种教你突破高体,都是拿自己条件好的学生来拍。”这种营销策略并非迈索尔独创,而是整个行业在流量焦虑下的共同选择。

仔细观察这些品牌的社交媒体账号,你会发现一个规律性的内容模式:头部倒立、深度后弯、极致拉伸等高难度体式视频占据了主要内容版面,配以“两分钟做超级后弯”、“五分钟教小白学会倒立”等吸引眼球的标题。这些内容往往能获得可观的点赞和收藏,为账号带来持续的流量输入。

然而,这种营销方式的代价是巨大的。当行业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制造社交媒体爆款上时,就注定会忽视大多数普通会员的真实需求。那些基础但重要的体式细节、呼吸练习、正位原则,因为“不够好看”而逐渐被边缘化。

2、预付费“燃料”,造成规模幻觉

光有流量还不够,疯狂的扩张需要巨额的“燃料”——这就是预付费。通过精心设计的价格策略,这些品牌能够快速吸纳大量资金。通过推销低价年卡、昂贵的私教包和大器械课程,品牌得以在短时间内预收巨额资金。这笔钱的去向,并非用于深耕教学与服务,而是为了支付高昂的场地租金、营销成本,以及最关键的一环:开设新门店,制造规模庞大的幻觉。

根源与乱象:预付费模式下的困局

当我们将迈索尔的个案与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瑜伽馆、健身房倒闭事件并置观察时,一个清晰的、可悲的恶性循环图景便浮现出来。这个困局不仅存在于瑜伽行业,更是整个预付费服务行业的通病。

1、核心根源:一场注定崩盘的现金流游戏

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核心风险在于:它并非依靠持续提供优质服务来盈利,而是陷入了一场“寅吃卯粮”的现金流游戏。资深行业分析师张明解释道:“这种模式的本质问题在于,机构用新会员预付的钱,来支付老会员的服务、当下的运营成本乃至新店投资。这意味着,它必须保持足够快的新会员增长速度,才能维持资金链不断裂。

这种模式的脆弱性在宏观经济波动时表现得尤为明显。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消费者在健身瑜伽等非必需品上的支出变得更为谨慎,直接导致新会员增长放缓。与此同时,疫情期间积累的大量未消课时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进一步加剧了资金压力。根据《2021中国瑜伽行业报告》可知,2020年,瑜伽馆第一季度的闭店率超过50%,门店闭店率在三分之一以上,一年期的瑜伽馆占多数。

2、行业乱象:从个案到全局的恶性循环

正是这种畸形的商业模式,催生了整个行业的共性乱象:

首先,教学质量让位于营销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多的机构选择走捷径,把资源投向更能直接带来收益的营销环节。

其次,教练角色异化。许多专业教练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放在销售上,而非精进教学。湖北倍领科技官方账号指出,在健身房行业,每位健身教练的提成机制各有差异,但总体上遵循一定的规律。提成通常由销售提成、课时费和底薪三部分组成。销售提成是根据教练卖出课程的数量来计算的,卖课越多,提成比例越高。健身房售价400-500一节的私教课,教练拿到手的课时费仅是几分之一。想要拿到高收入需要努力卖课。以至于学历低,低门槛、卖卡卖课一度成为健身教练的刻板印象。

最后,消费者权益保障形同虚设。尽管有关部门出台过多项规范预付费行业的规定,但在执行层面却困难重重。就比如迈索尔的这次闭店,许多会员都面临着高达大几千元的损失,却维权困难。整个行业都面临着口碑风险和信任危机。

破局与重构之路,告别“金融游戏”,回归服务本质

打破这个困局,需要从业者的革命、行业的自律与消费者的理性,三者缺一不可。这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模式的转型,更是一场行业价值体系的重塑。

1、对从业者:模式革命重于营销创新

首先,必须抛弃“规模心魔”。瑜伽工作室创始人李静分享了他的经验:“我们曾经也陷入过扩张的迷思,直到发现门店越多亏损越大。后来我们果断收缩规模,专注于服务好社区周边的200个固定会员,反而实现了健康盈利。”

其次,要探索多元化服务模式。这包括:

家庭瑜伽定制:为有特殊需求的家庭提供上门服务,包括产后恢复、老年人柔韧性训练等个性化方案。

企业健康服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提供员工健康管理课程,开拓B端市场。

主题工作坊:开展小而精的专题课程,如肩颈理疗、冥想减压等,满足会员的深层需求。

线上线下融合:开发高质量的线上课程,作为线下服务的补充,提升会员粘性。

2、对不良现象重拳出击

行业组织应当牵头制定更严格的自律规范,对预付费模式重拳出击。例如,可以建立行业风险保障基金,要求会员机构按预收金额的一定比例缴纳保障金,用于在机构倒闭时对会员进行补偿。

同时,推动建立第三方资金存管制度也至关重要。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的经验,由银行对预付费资金进行专项管理,根据服务进度分批划转给经营者。

此外,建立统一的教练认证和评级体系,改变目前认证机构林立、标准不一的混乱局面,从源头上保障教学质量。

3、对消费者:用理性消费观念终结循环

消费者需要认清模式本质。在购买任何预付费服务前,都要做好“钱可能拿不回来”的心理准备和财务安排。具体如下:

坚持小额试水:首次体验选择短期卡或次卡,即使单价稍高,也优于大额预付费的风险。

仔细审查合同:特别注意违约责任、退费条款等细节,保留好所有凭证。

关注企业信用:购买前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渠道了解机构经营状况。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要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瑜伽的本质是修身养性,不应该成为攀比和盲目跟风的秀场。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和课程,比追求所谓的“高分”更重要。

结语

迈索尔的倒塌再次证明,无论包装得多么光鲜,只要内核仍是那场危险的“金融游戏”,任何“标杆”都只是沙上之塔。

值得深思的是,这种预付费模式带来的危机并非瑜伽行业特有。从美容美发到教育培训,从健身俱乐部到长租公寓,我们见证了太多相似的悲剧。这些行业的共同点是都将预付费当作融资工具而非服务承诺,最终都难逃信任崩盘的结局。

瑜伽的本质,是向内探寻的修行。而这个行业的未来,也必然需要一场向内的深刻反省。唯有彻底告别对预付费的毒瘾,从一门“金融游戏”回归到一门关于健康、信任与专业的“服务生意”,才能获得真正的重生。

这场重构无比艰难,或许是刮骨疗毒、迈向健康发展的真正开始。

内容来源于 洞见商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