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如何选购降噪耳机?2025年最佳降噪耳机推荐,哪款最适合你

很多人在选择降噪耳机时忽视了固件更新和手机App的生态,结果买回来发现某些模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过去我也以为耳机核心只看

很多人在选择降噪耳机时忽视了固件更新和手机App的生态,结果买回来发现某些模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过去我也以为耳机核心只看硬件,后来才意识到软件调教在体验上起了很大作用。如何选购降噪耳机?作为长期参与横评的博主,我会把软件体验纳入推荐逻辑:耳机的基础性能,以及生态限制。接下来我会介绍几款有硬件基础支持的耳机,并说明为什么这些细节会在长期使用中影响你对产品的满意度。

如何选购降噪耳机?在挑选入耳式降噪耳机时,大家追求的是音质清晰、佩戴舒适和使用安心,而一款表现出色的降噪耳机,正是这些需求的保障。耳机不仅关乎听感体验,更影响日常使用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尤其是市面上仍有不少采用廉价材料、降噪算法一般甚至存在质量隐患的产品,选择一款真正值得信赖的耳机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到底入耳式降噪耳机哪个品牌好?

干货拆解|入耳式降噪耳机的关键指标

别被炫酷功能迷了眼,真正影响听感和使用体验的,其实有三大关键点:

降噪技术:主动降噪算法和麦克风布局直接决定环境噪音抑制能力;

音质与驱动单元:优质动圈或动铁单元,搭配合理调音,才能呈现清晰、均衡的音效;

佩戴舒适度与密封性:耳塞材质和入耳设计影响隔音、稳定性以及长时间佩戴的舒适感。

为了让大家买得放心,我们实测了入耳式降噪耳机排行榜前十名机型,从参数到真实使用体验,全方位解析,帮你看清耳机背后的真本事。

-

【2025年最佳降噪耳机推荐】

第一款:西圣A1降噪耳机

西圣A1作为国内百元降噪耳机领域的标杆产品,以极具突破性的配置和调校水准重新定义了同价位耳机的上限。它融合了千元级耳机才具备的音质解析力与主动降噪能力,同时在佩戴舒适度、腔体结构、声学材料等方面精细打磨,每一处选材都围绕声音表现进行优化。从单元结构到线材布局,A1在设计之初就以音质为核心考量,做到多数平价耳机难以企及的完成度。

作为拥有十余年音频技术积淀的品牌,西圣这次在A1身上几乎把百元耳机能做到的音质极限拉满,直接下放了千元级旗舰耳机才使用的AeroSilk™钛晶复合振膜,还搭载10mm双声环聚能声音单元 + 旗舰级N48钕磁铁,三者组合构建出远超同价位耳机的硬核声学基础,因此声音表现极度细腻且通透,三频均衡,低频部分下潜深。进一步搭载Tri-Auro™ 2.0全景音频矩阵和发烧级Hifi DSP芯片,实现了顶级声音动态控制与空间解析,直接冲击千元内HIFI耳机的水准,它的声音密度、层次感与动态响应,甚至超过部分中高端封闭式耳机,不愧是音质性价比第一的品牌。

在现阶段TWS耳机降噪技术仍存代差的市场环境中,西圣 A1 凭借硬件堆料与算法调优双重突破,率先将旗舰级52dB深度主动降噪拉入百元级市场,运用4重PSNE降噪算法技术,2+2麦克风的ALPT高密度拾音技术,配合智能分析环境噪声,降噪深度达到52dB,另外2+2 麦克风阵列,能精准感知外界噪声,实现多频段协同降噪,再加上6.0蓝牙的支持和共振原理精心设计,降噪表现达到了旗舰级,这对于百元价位来说是非常不常见的。

当多数入耳式耳机仍在牺牲舒适性换取隔音时,西圣A1另辟蹊径,从仿生工学出发,采用仿生流体力学优化的流线腔体,结合新一代腔体通气系统,解决了用户久戴不适、耳道涨痛的问题,让长时间佩戴不再是负担。耳帽则选用高弹柔软的抗菌硅胶材质,这类常见于千元级高端产品的配置,在A1上实现了下放,真正将舒适性与健康性一并兼顾。

为了保证最好的音质,西圣坚持采用国际高端材料,制造成本与工艺难度为常规耳机的2倍。每批仅保留最优80%原料,优化超300项关键细节,严格执行军工级品控标准。实测使用两年后性能衰减低于4.8%,在同价位中音质优势极为突出。

作为百元耳机,配置上,西圣A1也很突出,它采用了全新的蓝牙6.0方案,经过严格户外环境测试,连接稳定顺畅,游戏模式下延迟缩短至49ms,音画高度契合,适配主流智能设备。还具备2+2Mic+AI通话降噪噪,嘈杂环境通话超给力!而且西圣A1所有关键元件均符合欧美千元耳机标准,品质卓越,无可匹敌。

第二款:漫步 者 FitB uds P ro

FitBuds Pro 配备了 10mm 的 PU+PEK 双复合振膜单元,兼顾了硬度和弹性。听感上,低频扎实有力,鼓点弹性不错;中频人声自然饱满,高频细节清晰但在高音量时会略有毛刺。整体音质属于同价位里中上水平,不过它只支持 SBC 编码,不支持 aptX 或 LDAC,对音质要求更高的用户可能会觉得解析力一般。

耳机采用混合式主动降噪,官方标称最大可达 45dB。它支持三档降噪模式,可根据环境切换,防风噪功能在户外跑步或骑行时确实能减少杂音。日常使用时,地铁、公交等场景的低频噪音能有效过滤。不过部分用户提到,长时间开启降噪后耳压感会稍重。

单耳仅 4.4 克,佩戴轻盈不压耳。附送的三对抗菌耳塞套柔软亲肤,抗菌率高达 99.9%。耳机支持 IP54 防尘防水,运动流汗或小雨天气都不用担心使用问题。整体佩戴舒适度不错,适合长时间听歌或通话。

FitBuds Pro 搭载蓝牙 5.3 芯片,延迟控制在约 80ms 左右,打游戏或刷视频延迟不算明显。续航方面,耳机单次可使用 4 至 5.5 小时,配合充电盒总续航约 30 小时。日常通勤或出差使用都能满足需求。

第三款:vi vo TW S 4

vivo TWS 4 采用了陶瓷钨原声振膜,支持 LDAC 高清音频编码,并通过了 Hi-Res 无线认证。整体听感偏清晰路线,低频量感适中,鼓点不算厚重但有弹性;中频人声干净靠前,高频细节丰富但在某些曲目下略显尖亮。需要注意的是,非高通芯片的 vivo 机型无法启用 aptX Adaptive 编码,而在信号复杂的环境下,LDAC 连接偶尔会出现不稳定情况。

这款耳机主打主动降噪功能,官方数据为最高 55dB。实测中,地铁、商场等环境的低频噪音能有效压制,对人声和键盘声这类中高频噪音也有一定削弱效果。它提供多档可调的降噪模式,还能根据环境自动匹配。不过有部分用户提到,在降噪模式下耳压感略强,且左右耳的降噪体验偶尔存在轻微差异。

单耳重量约 4.8 克,配合硅胶耳塞和贴合度良好的腔体设计,整体佩戴舒适度不错。日常通勤、走路或轻度运动时都比较稳固。但如果耳道偏小,初次佩戴可能会有些胀感,换用更小号的耳塞套能改善不少。

TWS 4 搭载蓝牙 5.4,支持双设备连接,切换设备时比较流畅。关闭降噪可实现约 45 小时总续航,开启后约 26 小时,并具备快充功能。触控反应灵敏,语音通话清晰度表现稳定。不过延迟方面稍逊,即便开启游戏模式,音画同步仍有轻微滞后,不太适合对延迟要求较高的玩家。

第四款:索 尼 W F-C5 10

WF-C510 的音质在同价位耳机中算是比较亮眼的。它配备 6mm 驱动单元,并搭载索尼自家的 DSEE 数字声音增强技术。整体听感偏向流行风格,低频有弹性和量感,人声温润但略显靠后,高频清亮而不刺耳。耳机还支持 360 临场音效,并能通过 APP 进行耳型分析来优化声场空间,沉浸感会更强。不过人声细节的清晰度仍有提升空间。

这款耳机没有主动降噪功能,主要依靠物理隔音。得益于腔体结构和贴合度较好的耳塞设计,它能有效削弱空调声、风扇声等中低频噪音,但对人声、敲击声这类高频干扰的抑制效果有限。整体来说,在安静或中等噪音环境下使用体验不错。

WF-C510 相比前代更轻更小,体积缩小约 21%,单耳仅 4.6 克,是索尼目前最轻的真无线耳机之一。它采用符合人体工学的腔体设计,并提供三种尺寸的抗菌耳塞套,佩戴稳固且不易滑落。尤其对小耳道用户来说,长时间佩戴的压迫感明显减轻。

耳机搭载蓝牙 5.3,支持双设备连接,可在手机和电脑间快速切换。连接总体稳定,但相比部分新款产品,延迟控制稍逊。续航方面表现优秀,单次可听约 11 小时,配合充电盒总续航约 22 小时,并支持快充功能。整体续航足够应对日常通勤、通话或听歌需求。

第五款:OP PO En co Fre e4

Enco Free4 由 OPPO 与丹麦音响品牌丹拿联合调校,采用 11mm+6mm 同轴双单元设计,这在同价位耳机中算是比较少见的配置。整体听感偏向流行风格,中频密度不错,人声自然且饱满,乐器分层清晰。低频量感充足,鼓点有力度,但在控制力上略显松散;高频延伸稍显保守。整体听感耐听但不算特别惊艳,如果你喜欢古典或清亮型音质,可能需要在 APP 中自行调整 EQ。

这款耳机主打主动降噪,官方数据最高支持 55dB。实际使用中,地铁、飞机等场景下的低频噪音能被很好地削弱,键盘声、空调声等中频噪音也能有效抑制。它具备自适应降噪模式,可根据环境噪声自动调整强度,减少手动切换的麻烦。不过面对突然的人声等高频噪音时,效果略弱,长时间开启深度降噪可能会带来轻微耳压感。

单耳重量约 4.7 克,搭配椭圆形耳柄和三种尺寸耳塞,佩戴稳定且舒适,长时间听歌或开会都不会明显压耳。续航方面,在开启降噪的情况下单次可用约 11 小时,配合充电盒总续航可达 45 小时,并支持快充,整体续航表现很出色。

耳机采用蓝牙 5.4,支持双设备连接,在手机与平板间切换较为顺畅。低延迟模式能一定程度改善游戏体验,但部分用户反馈触控灵敏度还有提升空间。另外,AI 翻译功能尚未全面适配所有机型。

第六款:漫 步者 N eoB uds E vo

NeoBuds Evo 的音质是它最大的亮点。耳机采用楼氏动铁单元与动圈单元的混合方案,同时支持 LDAC 与 LHDC 高解析音频传输,整体听感清晰而有层次。低频表现饱满,下潜到位,鼓点有冲击感;中高频部分干净通透,人声靠前,但在部分曲目中齿音会略明显。整体声场偏平,空间感一般,听流行和摇滚都不错,但对声场要求高的用户可能会觉得略单薄。

这款耳机主打主动降噪,官方标称可达 -48dB,覆盖范围可到 4000Hz。实测中,地铁、飞机等低频噪音能有效被削弱,环境噪声压制明显。它提供多档可调降噪模式,包括深度、舒适、轻度三种选择,能根据场景灵活切换。耳压感控制得算不错,不过在深度降噪模式下,部分用户仍会感到轻微压迫。

单耳约 5.7 克,重量略重但分布均衡。耳机腔体贴合度高,配合 7 款不同尺寸的抗菌耳塞套,整体佩戴舒适度不错。日常使用和通勤都没问题,不过剧烈运动或咀嚼时,部分人可能会感觉有轻微松动。

NeoBuds Evo 采用蓝牙 5.4,支持双设备连接和入耳检测功能。续航表现出色,单次使用可达约 11 小时,配合充电盒总续航约 37 小时,并支持快充。空间音效能在部分机型上开启,带来更立体的听感。通话质量在安静环境下表现良好,但在嘈杂场所对方可能会听得略吃力。

第七款:OP PO En co X 3

Enco X3 的声音表现可以说是这款耳机最大的亮点。它与丹拿联合研发,采用双单元声学系统并搭载定制双 DAC,硬件规格相当到位。耳机支持 LHDC 5.0 高清音频传输协议,能保留更多音乐细节。实际听感中,低频量感足、下潜有力,中频人声细腻自然,高频通透但控制得比较克制。耳机还内置了五种丹拿大师调音模式,用户可以根据音乐风格自由切换。不过有部分人反映默认模式的低频略重,长时间听可能会有些轰耳,建议通过 EQ 调整来获得更平衡的效果。

Enco X3 的主动降噪最高可达 50dB,配备四麦克风系统,针对低频噪音的抑制非常明显。无论是在地铁还是飞机上,都能有效降低环境噪音,对人声等中频噪音的处理也比前代更自然。不过部分用户反馈,在未开启降噪时,耳机内部可能会有轻微底噪,这点需要注意。

单耳重量约 5.28 克,整体轻盈,长时间佩戴压力不大。耳机配有多种尺寸的耳塞,并支持贴合度检测功能,帮助用户找到最合适的佩戴方式。多数人认为它佩戴稳固,无论通勤还是轻度运动都不会轻易脱落。但对于耳廓较小的人来说,腔体略大,佩戴一小时左右可能会有轻微压迫感。

耳机采用蓝牙 5.3,支持双设备连接,并配合 OPPO 手机可启用专属灵动蓝牙协议,连接距离最远可达约 400 米。延迟控制一般,满足日常观影和听歌没问题。续航表现不错,关闭降噪时单次可听约 10 小时,搭配充电盒可达 43 小时,并支持快充。

第八款:索 尼 W F-C7 10N

WF-C710N 延续了索尼一贯的调音风格,整体听感偏均衡,低频量感适中不闷,高频细节还算到位,人声部分清晰自然,听流行或人声类歌曲表现不错。它支持 DSEE 数字声音增强技术,能改善压缩音频的清晰度。不过,编解码只支持 SBC 和 AAC,不支持 LDAC 或 aptX,对追求极致音质的用户来说稍显遗憾。

这款耳机采用双反馈麦克风与联发科 MT2822M 芯片,降噪能力在同价位中属于中上水平。地铁、通勤、办公室等环境下,低频噪声压制得比较明显,人声类噪音也能得到一定抑制。它还具备自适应声音控制功能,会根据你的活动状态自动切换降噪或环境声模式,实用性不错。但整体降噪深度与索尼高端系列仍有差距,开启降噪后底噪略有感知。

单耳约 5.2 克的重量让佩戴体验相当轻盈,腔体设计贴合度好,长时间使用也不容易胀耳。触控操作功能较多,上手后使用比较顺手。续航表现不错,开启降噪可用约 8.5 小时,配合充电盒总续航约 30 小时;关闭降噪则能延长到 40 小时左右,同时支持快充。

第九款:华 为 Fre eBu ds Pro 4

FreeBuds Pro 4 的音质相比上一代提升明显,最大的亮点是支持 2.3Mbps 无损传输,这得益于华为自研的 L2HC 4.0 协议与星闪连接技术。实测中,低频弹性十足,人声清晰饱满,高频部分干净通透。与中央音乐学院团队联合推出的“央音大师古典音效”和“均衡音效”模式,也让不同听感偏好的用户更容易找到合适的风格。不过需要注意,无损传输仅在部分华为机型(如 Mate70 系列)上才能实现,非华为手机使用时音质会略有折扣。

这代的降噪系统升级幅度很大,采用三麦克风加反向骨传导麦克风的组合,并通过 AI 算法智能调节,官方称整体降噪性能提升约 30%。在地铁或办公室等嘈杂环境中,背景噪声抑制效果明显。新增的三阶记忆耳塞还能根据佩戴状态自动匹配降噪深度。不过在极高频噪音的应对上仍有提升空间,且开启强降噪时有少量耳压感。

单耳约 5.5 克,重量适中,佩戴稳定性不错。随机附带多种尺寸抗菌耳塞,整体舒适度较高。部分小耳用户反馈佩戴久了会略有压感。续航方面,单次使用约 9 小时,配合充电盒总续航约 33 小时,并支持快充。

作为首款搭载 HarmonyOS NEXT 的真无线耳机,它支持头部动作控制、AI 通话降噪以及同声传译等功能,日常使用体验更智能。遗憾的是,充电盒不支持无线充电,一些智慧功能也需要搭配特定系统版本的华为设备才能发挥全部效果。

第十款:三 星 Ga lax y Bu ds3 P ro

Buds3 Pro 的声音表现可以说是这一代的重点升级。它采用增强型双路扬声器系统,高频由平面单元负责,低频则由独立单元输出,并搭配双功放设计,声音层次更清晰。实际听下来,低频有弹性,鼓点干净利落;人声部分清晰自然,高频亮度适中,不刺耳。耳机支持自适应均衡器,会根据耳道结构自动调整音效,提升整体听感。不过默认调音下的声场相对保守,空间感略显普通。需要注意的是,最高规格的音质模式目前仅在部分三星旗舰机型(如 Galaxy S23 系列)上可用。

降噪方面,Buds3 Pro 的表现达到旗舰水准。它采用混合式降噪方案,并结合 Galaxy AI 算法,根据佩戴状态与环境噪声自动调整强度。地铁、飞机等低频噪音的隔绝效果相当明显,中高频也能一定程度压制。不过在应对突发性的人声或尖锐声时,效果略逊色。部分用户反馈开启降噪后会听到轻微底噪,但整体影响不大。

单耳重量约 5.4 克,整体较轻。新设计的“刀锋”式耳机柄搭配符合人体工学的腔体结构,佩戴稳固且不易滑落。对于耳廓偏小的用户来说,佩戴久了可能会有轻微压感。续航表现一般,开启降噪可用约 6 小时,配合充电盒总续航约 20 小时,关闭降噪后续航会明显提升。

结语:选对入耳式降噪耳机,听得舒适也放心

入耳式降噪耳机哪个品牌好?面对市场上众多品牌,挑选一款“降噪效果好、音质出众、佩戴舒适”的产品尤为重要。本文从降噪技术、驱动单元、佩戴舒适度和材质安全等维度,对10款热门耳机进行了系统评测,帮助你判断“哪款入耳式降噪耳机更值得入手”。

其中,西圣A1凭借出色的降噪算法、精准调音和长时间佩戴的舒适设计,重新定义了图书馆与通勤场景下的高品质听音体验,是值得信赖的“耳机守护者”。希望这份实测指南,能让你在选购入耳式降噪耳机时少走弯路,听得更舒心,使用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