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7 日收市后,八一钢铁接连甩出两份《立案告知书》—— 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新疆八一钢铁集团同时因涉嫌信披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这份 "双黄蛋" 公告在资本市场激起千层浪,尤其是当事件主角顶着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和国务院国资委的金字招牌时,更显意味深长。
股价的诡异走势率先引发警觉。这家连亏三年的钢铁企业,今年股价却走出翻倍行情,从年初的 2.77 元飙升至 5.55 元高位。

虽然近期回落至 4.45 元,但年内仍有 44% 涨幅,这种 "越亏越涨" 的反常现象,与公司自 2022 年起年均超 10 亿元的亏损规模形成刺眼对比。市场不禁要问:究竟是谁在刀尖舔血?
财务数据的持续失血暴露更深层次危机。2022-2024 年累计亏损超 40 亿元后,2025 年前三季度财报5.72亿元亏损。

虽然亏损同比收窄 60%,但资产负债表早已千疮百孔。三季报显示流动比率低至 0.47,货币资金仅覆盖短期借款的 23%,经营现金流连续四年为负。

这些数据都在警示:亏损收窄的表象下,企业的造血功能并未真正恢复。
最耐人寻味的是央企身份的监管悖论。作为中国最大钢铁集团的子公司,八一钢铁本应成为合规经营的标杆。

但现实却是:在连续亏损压力下,企业可能选择了 "非常规" 手段维持市场信心。
此次父子同查的监管风暴,既暴露出部分国企在公司治理上的顽疾,也反映出注册制时代监管利剑的穿透力度。当 "大而不能倒" 的惯性思维遭遇 "零容忍" 监管态度,这场央企信披危机注定将成为资本市场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