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波特兰开拓者在客场以95比122惨败给俄克拉荷马雷霆的终场哨声响起时,比分牌上那巨大的27分分差虽然刺眼,但对于许多守候在屏幕前的中国球迷来说,最令人揪心的一幕并非输球本身。转播镜头的余光捕捉到了这样一个画面:在比赛进入最后的读秒阶段,那个身披开拓者战袍的中国大个子,正双手叉腰,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汗水顺着脸颊不住地流淌。这一刻,杨瀚森的疲态尽显无遗,他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超负荷的极限拉练。

回顾整场比赛,杨瀚森获得了一份看起来相当充实的数据单。在17分12秒的出场时间里,他交出了8分、4个篮板、3次助攻、1次抢断和1次盖帽的成绩,几乎填满了数据栏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在这份“全能”表现的背后,是高达11次的出手尝试,其中仅命中了3球,效率并不算高。尤其是在三分线外,他竟然出手了6次,却只命中了1球。这种罕见的高出手频率,一方面说明了他在球队战术体系中得到了一定的自由度,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他在高强度对抗下投射稳定性的欠缺。毕竟,在NBA级别的防守压迫下,机会稍纵即逝,没能把握住那些空位投篮,确实令人感到惋惜。

赛后,杨瀚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并没有回避自己的短板,而是表现得相当诚恳和清醒。他坦言:“今天打的时间比较久,确实在场上感觉自己在速度上和体能上有不足的地方。”这番话并非客套,而是他在与卫冕冠军雷霆队的肉搏中切身感受到的差距。他深知,想要在这个联盟立足,光有技术和意识是不够的,基础的身体机能必须跟上比赛的节奏。他表示后续还需要通过大量的训练去弥补这些差距,努力适应这种令人窒息的攻防转换速度。这种知道差距并愿意为之努力的态度,对于一名新秀来说,无疑是积极的信号。

客观地看,面对卫冕冠军级别的强队,杨瀚森在进攻端确实展现出了一些亮点。敢于在三分线外出手6次,证明了他的信心并没有因为对手的强大而动摇。但在防守端,他所面临的困难要严峻得多。作为一名传统的纯五号位球员,杨瀚森在场上多次成为了雷霆队重点针对的目标。当对手的小个后卫不断呼叫挡拆,将他调动到外线时,他在脚步移动上的劣势被无限放大。选择沉退防守会被对手利用空间投射,选择扑出去延误又容易被一步过掉,这道关于防守时机选择的难题,目前看来确实是一个极为棘手的死结。

当然,所有技术动作变形的根源,最终都要归结到体能储备上,杨瀚森目前的体能上限似乎维持在10分钟左右的高质量输出。一旦出场时间超过这个阈值,他的移动速度、对抗力量以及投篮手型都会出现明显的下滑。本场比赛他出战超过17分钟,显然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目前的身体负荷极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