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公然发表涉台错误言论。中方接连祭出留学预警、赴日提醒、航司退改等措施,日媒却抱怨中国反应 “超出预期”,真的是我们反应过度了吗?如果需要,我们还有哪些反制措施?

高市早苗的言论可不是无心之失。她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称 “台湾有事” 可能属于集体自卫权的 “存亡危机事态”。后续即便引发争议,她也拒绝撤回,还辩称是 “最坏情况的假设”。
这种公然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触碰了我国的核心利益。16 日教育部发布留学预警,建议谨慎规划赴日留学。此前外交部和驻日使领馆已提醒公民避免前往日本,加强自我保护。
国内多家航司迅速跟进,涉及日本航线的符合条件客票可免费退改。一系列组合拳下来,日本社会开始慌了,《每日新闻》直言可能重创本国旅游业。

日本时事通讯社更是担忧,冲突继续会导致中日关系降温。日本政府一边嘴硬说 “绝无可能撤回言论”,一边悄悄警惕中方波及稀土出口等经济领域。
日媒口中的 “超出预期”,不过是他们习惯了中方之前的克制。过去即便有日本政客发表激进言论,中方都以务实态度处理,可是这次高市早苗的行为已经突破底线。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事实。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本应遵守波茨坦公告,尊重邻国主权,现在却公然插手台海事务,纯属自寻麻烦。
说中方反应过度的日本,忘了自己多年来的小动作。篡改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行为、突破和平宪法扩军,这些行为从未停止,中方的反制只是正当回应。

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
其实中方的反制才刚刚热身,真正能让日本疼的招还没亮出来。如果需要,我们完全可以让日本更疼。稀土就是其中一张王牌,日本制造业高度依赖中国稀土,从电子元件到新能源汽车都离不开。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供应国,也是主要的加工国。如果限制稀土出口,日本汽车、半导体等支柱产业将面临 “无米下锅” 的困境,生产线可能被迫停工。
在经贸领域也还有很多操作空间。中日贸易中,日本的汽车、精密仪器等对华出口占比不低。中方可以通过加强关税监管、提高质检标准等方式,挤压日本产品市场份额。

中国市场对日本企业至关重要。2024 年日本对华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 18%,如果中国消费者减少购买日本产品,日本经济将遭受直接打击,相关企业利润会大幅缩水。
科技合作领域也能精准打击。日本在半导体材料、精密机械等领域与中国有合作,中方可以暂停部分技术合作项目,限制高端技术设备出口,影响日本科技产业升级。
渔业合作也是一个切入点。中日在东海有渔业协定,中方可以收紧相关权限,减少日本渔船的作业范围和捕捞配额。这对依赖东海渔业资源的日本沿海地区经济是不小冲击。

这些反制措施并不是要搞对抗,而是要让日本明白,触碰中国核心利益的代价。高市早苗的错误言论背后,是日本历史修正主义抬头,中方必须用强硬态度遏制这种趋势。所以说,高市早苗如果还抱有幻想,那我们就要让日本更疼。
日本龙谷大学教授松岛泰胜都看得清楚,如果高市早苗不道歉辞职,日本院校、旅游企业经营会恶化,限制稀土还会沉重打击日本经济。
国际社会也站在中方这边。联合国多次重申一个中国原则,多数国家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台海事务。日本的挑衅行为,根本得不到国际社会支持,只会让自己陷入孤立。
日本国内也并非铁板一块。立宪民主党已经批评高市早苗对安全保障法理解不足,自民党内部也有稳健派担忧局势失控,这些都说明高市早苗的做法不得人心。

日本经济本来就处于停滞状态,少子老龄化严重,民生问题突出。现在又主动挑起与中国的矛盾,只会让国内经济雪上加霜,民众生活受到影响。
我们一直倡导和平发展,与邻为善,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会放弃核心利益。如果日本继续执迷不悟,中方的反制措施只会越来越严厉,直到日本纠正错误。
那些喊着 “反应过度” 的日媒和政客,该醒醒了。日本政府应该正视中方的警告,撤回高市早苗的错误言论,向中方道歉。否则,等待它的将是更沉重的经济打击和更孤立的国际处境,历史的悲剧可能会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