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青海的马阿姨,患有深静脉血栓合并静脉曲张。多地寻医未果,她和老伴一路从青海、陕西辗转来到我们医院。
第一次见时,她是坐着轮椅进门的,双脚肿胀、疼痛明显,几乎无法正常行走。我蹲在她身边,耐心询问、仔细检查,希望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她解决多年的疾病困扰。
再见面时,马阿姨已能利落地自己走进门诊,脚步稳当。“这一路走来,终于没白跑。”她和老伴握着我的手,声音有些激动。那一刻,我深深感到,所谓“医患情深”,其实无需多言——它就在患者踏实轻松的脚步里,在她们终于安放下来的心里。

秋季患深静脉血栓风险增加?
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与季节相关的风险因素叠加密切相关,可能从这3个维度叠加增加患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血管收缩+血流变慢
秋季气温逐渐降低,人体为了维持体温,会通过收缩外周血管减少热量散失。这一过程会直接导致静脉血管管腔变窄,血流阻力增加,流速减慢。尤其是下肢深静脉,本身就因“重力作用”血流回流较慢,血管收缩后更容易出现血液淤积。

肌肉“泵血”功能减弱
秋季天气转凉后,很多人会不自觉减少外出活动,甚至久坐不动,部分老年人或体质较弱者,还可能因担心受凉而尽量卧床,导致下肢肌肉活动量大幅下降。肌肉“泵血”功能减弱后,静脉血流动力不足,血栓形成的风险自然会升高。
血液黏稠度升高
秋季空气湿度低,人体水分流失较快(如呼吸、皮肤蒸发),若未能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血液中水分含量减少,血液黏稠度升高。黏稠的血液流动性更差,进而增加血栓形成。这对本身有高血脂、高血糖等基础问题的人群,影响更为明显。


秋季预防深静脉血栓
做好这4件事
深静脉血栓并非“不可防”,血管君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方法,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主动补水
秋季补水是预防血栓的基础,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口渴时身体已处于轻度缺水状态,血液黏稠度已升高。但要注意避免用咖啡、浓茶、含糖饮料代替温水,这些饮品可能会加速水分流失或影响代谢。

(图片来源于AI作图)
避免久坐久站
即使天气凉不想外出,也不要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久坐时:每30-40分钟起身活动2-3分钟,做“踮脚运动”(双脚踮起后缓慢放下,重复10-15次)或“踏步运动”,通过肌肉收缩推动血液回流。
★久站时:在脚下垫一个矮凳,交替将一只脚踩在凳子上(抬高下肢),每次保持10-20秒,两侧交替进行,减轻下肢静脉压力。
★长途出行时:若秋季需要长途坐车/坐飞机(超过4小时),建议每隔1小时在过道走动,或在座位上做“踝泵运动”,避免下肢血流淤积。
适度运动
秋季可选择温和的户外活动,既能保暖又能促进血液循环,推荐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较温和的运动。

(图片来源于AI作图)
注意下肢保暖
秋季早晚温差大,要及时给下肢添衣(如穿长裤、薄羊毛袜),避免下肢直接暴露在冷空气中(如穿短裤、光脚踩凉地板)。但袜子不要过紧(尤其是脚踝处),以免勒住静脉影响血流,裤子选择宽松款式,避免紧身裤压迫下肢血管。

(图片来源于AI作图)
深静脉血栓若未及时发现,血栓可能脱落并随血流堵塞肺动脉,引发“肺栓塞”(可能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因此,若出现以下症状,需立即就医:
☹单侧下肢突然肿胀(对比两侧腿围,相差超过1厘米需警惕);
☹下肢皮肤发红、发热,触摸时伴随明显疼痛或压痛;
☹下肢有“紧绷感”,活动后酸胀、沉重感明显加重;
☹突然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咯血(可能是肺栓塞的信号,需紧急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