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的周星驰电影《少林足球》可以说是一代人的回忆,电影将奇幻元素与足球结合起来,达到了不错的喜剧效果,自此,那部影片便进入到了周星驰回忆系列。无独有偶,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也是一部足球电影,不过与《少林足球》不同的是,本片不是奇幻片,而是一部动作片,将原本的武术动作融入到了足球里,并且将其融会贯通。本片同样精彩,且年代更加久远。

《波牛》是一部动作运动电影,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叫李堂的乡下小伙子误打误撞成为球王的故事。李堂因为在家乡得罪了权贵,不得不远走他乡来到了香港。在香港,他认识了小孙兄妹且意外成为了球王金的陪练。李堂在得知球王金打假球的时候义正词严的离开了球王金,转投别队。因为系统性的训练加之李堂本身的功夫,很快,他就成为了跟球王金势均力敌的足球运动员。球王金不服,他想用比赛的方式彻底杀死李堂,然而李堂却并没有退缩。

《波牛》是一部被片名耽误了的好电影,本片采用的逻辑跟《少林足球》别无二致,很难说后者对于本片没有借鉴。但这种包含着对于普通人的怜悯的电影的核心其实并不在电影本身以及电影的主题。我们可以通过电影之外的故事略微了解一下殖民主义时期的香港普通人的艰难求生。

电影的核心故事是一个乡下小伙子误打误撞成为球王的故事,这个故事属于一种小人物发迹的逻辑框架,类似的故事在当时还有很多。但这个故事的背后却并没有影片呈现出来的这样插科打诨,原因就在于历史背景。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本片中的历史背景是香港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这个时期的普通人生活究竟怎样呢?李堂初到香港面对的是一个破败凋零的且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萧条的城市,穷者愈穷,富者恒富,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就越发的凸显。李堂等等一群大好青年并没有很好的职业养家糊口,他们只能混迹于街边招摇撞骗,擦鞋,扛活等勉强吃口饭。而普通人的上升渠道是什么呢?——运动。

请注意,这并不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社会应该有的表现,我们对比下当代,在工作岗位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情况下,很多岗位还是没有人愿意干的,比如说工厂拧螺丝,但是这样的岗位在当时的香港基本上是凤毛麟角,因为英国的殖民统治时期,香港并没有发展相应的工业体系,因为没有工业体系吸纳就业人口,所以大家都是没有正经的工作来糊口。

我们可以想一下如今的阿根廷,阿根廷人对于足球是多么的热爱,但是阿根廷人可以通过足球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吗?自然是解决不了的,普通年轻人的精力无处发泄,只能靠着足球来转移话题,一旦足球这个担当着社会麻醉作用的运动被湮灭,那么普通年轻人会怎样?

这其实并不是香港当时一家的悲剧,而是处于殖民主义阴影笼罩下的所有亚非拉国家共同的悲剧。他们的国家上升渠道已经被资本主义指定的国际贸易体系所彻底的锁死,所有的国家都被贴上了标签,这也就意味着所有的国家都需要按照资本主义世界分配的角色进行生活,而妄图想要独立自主发展的国家,我们所面临的困境可以一瞥,更别说其他的国家了。

这或许才是本片中最需要观众们看到的地方,李堂是一个有能力的青年,但是却无法阻碍整个社会朝着一个错误的方向发展,李堂自己也无法意识到自己所参与的行业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而本片最后的结局也告诉给了所有人,曾经的辉煌并不代表永远的辉煌,球王可以轻易的挪动位置,这也就说明了这个游戏并不需要一个永远的招牌,而是需要所有人都赞同这个“励志故事”,且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部投在这个故事之中,而不去闹事。

李堂不过是一个幸运儿,但是其他普通人呢?跟着小孙的之前的一伙人呢?他们依旧是沦落在街头,替人买票,给人擦鞋,帮人扛活才能糊口,什么时候这些年轻人可以有更多的职业选择,更多的未来规划的时候,这个社会才会更加顺畅。当然,这并不是本片所表达的重点,因为在本片上映的年代,香港的这些问题开始集中爆发了,似曾相识的场面终归继续上演。

所以看看本片,再看看周星驰的后来者,其实凸显的无外乎两个理念,普通人的出路,以及在没有出路的时候被刻画出来的一个并不实际的出路,那些娱乐,那些大型运动,更多的时候不过是一种发泄渠道,残酷往往掩藏在这些美好之外,只不过没人愿意看见。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