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兰花就成为文人歌咏的对象。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作《猗兰操》,以幽谷独芳的兰草寄托独善其身的君子品格。浪漫主义的先驱屈原更在《离骚》中以"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描摹兰草风姿,以"秋兰美人"自喻高洁情操。
但兰花真正成为绘画的主角,却晚至宋朝,尤其是在南宋,兰花被皇家子弟赵孟坚疯狂安利,从此扬名天下,成为热门IP。
赵孟坚是谁?他是宋太祖十一世孙,也是大才子大画家赵孟頫的表哥。
为什么赵孟坚喜欢画兰花呢?
因为他要借兰花来表示国土沦陷后的感伤和气节。
赵孟坚是画坛上“墨兰派”的开派祖师,其代表作是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墨兰图》。
乍一看,这幅《墨兰图》十分简单,两丛墨兰仿佛杂草。连花朵也是小小的,藏在看似凌乱的兰叶中。
实际上,你不要用看画的眼光去看它,你得用看书法的眼光,才能看到妙处。
赵孟坚“以书入画”,独创“一笔长、二笔短、三笔破凤眼”的画兰口诀,使兰叶如书法线条般富有韵律感。这种“写兰”技法后来成为文人画的金科玉律,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徵明、清代郑板桥皆受其影响。例如文徵明《画兰竹图》中,兰叶回旋自如,与书法笔意相通,被赞为“清真寒谷秀,幽独野人心”。
他画土坡时,还使用了“飞白”的笔法,几笔轻拂便“写”出土堆,再点缀几粒苔点,如同使用了“超级近摄”,为兰花度身订造了一幅“特写”。难怪他的好友周密夸他:“前人无此作也!”
在书法笔法的基础上,赵孟坚继承了文同画竹的方式,用淡墨勾出兰叶的轮廓,再用浓墨点出花蕊,墨色浓淡之间,竟让兰叶有了阴阳向背、翻转交错的立体感。
画好,赵孟坚的题诗更是“打眼”。他在卷尾写道:“六月湘衡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发一两茎。”表面是说兰草难养,实则感叹国运衰微,人才凋零。
赵孟坚用一支毛笔,把兰花从山野请到画纸,又把大宋的气节藏进兰叶中。他的《墨兰图》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首无声的挽歌。当我们再次看到这幅画时,仿佛能看见一半是南宋遗民的孤傲,一半是文人画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