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读完《文化苦旅》,我放弃了精修照片

朋友去新疆游玩,回来后总结三点:景点间隔远,瓜果很香甜,玩起来很累。我想,这可能会是很多人共同的看法。热门景点打卡,当地

朋友去新疆游玩,回来后总结三点:景点间隔远,瓜果很香甜,玩起来很累。

我想,这可能会是很多人共同的看法。

热门景点打卡,当地美食尝尝,余下的时间不是在修图发圈,就是倚车上睡觉。当然,感受到的,也仅此而已。

余秋雨曾在《文化苦旅》中写过一篇关于喀什的文章,也许,读些同类型的文字,再去走上一圈,新疆对人的意义,就远胜于此了。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一生著作等身,他曾说过一句话,“如果生命能够重来一次,我希望生活在中国古代的西域。因为,那是一个文化会聚的福地。”

文化会聚?西域,离各文明的首府都相当遥远,难道不是一个地广人稀的所在吗?然而,这只是单一的视角。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就能理解汤因比的说法了。

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始,商品的流通,带来各方文明的流通,而这些,通通于天山、昆仑山和塔里木盆地间的茫茫大漠交汇融合。看似缺少文化的西域,事实上成了最为热闹的文化集市。

用余秋雨的话来形容就是,“一场场古代的世博会、交易会、嘉年华,不断在西域开幕又闭幕,闭幕又开幕。”

西域通向整个亚洲的腹地,而南北两条丝绸之路又在一个名为“疏勒”的城郭汇合,这里,也就是我国最西处的城市,喀什。

喀什的前方是帕米尔高原,还有塔克拉玛干,自古,所有旅行者、探险家、商贸者和行脚僧都在此停步,以事休整。因为无论是出来还是进去,必然都已历过一番生死劫的考验。故此,喀什不管是作为起点还是终点,都成了英雄们泼酒祭奠之处。

印度佛教东传,首度被磨合的地方,就在喀什。这里,留下太多古迹和故事。伊斯兰教传入我国时,也以喀什为前沿,在此落地生根。

此外,在马可·波罗的记述中,也记载过这里曾有一个名为“景教”的教派,以及其他早被取缔的敏感教派。

由此可见,几千年以来,喀什的的确确是几大文明精神文化的集散地,留下诸多重大文明的脚印。

一八八一年,俄国驻喀什领事馆开张后,哥萨克骑兵和英国驻喀什领事馆对峙的同时,一些心在千年的学者也同时来到这片土地。他们发现了千年古城丹丹乌里克,又发现了“希腊化的佛教艺术”犍陀罗,还发现了楼兰遗址......

带着这一串串文化信仰踏上这片土地,再远眺昆仑山的天路,再穿越火阵般的胡杨林时,人的眼里,就不止于景,更易腾起心灵深处的沉淀。

其实,我想说的,何止于新疆。

今天的我们,所至的景点,在去之前,了解过多少相关的文化?再加上网络铺天盖地的营销,很多景,远不如朋友圈或笔记里的一张精修图。

自然,会有失望,会觉不值。

他们对景点最美好的享受,早在去之前做的攻略中,早在对别人朋友圈照片的艳羡中。到了当地,只有“打卡”。

快节奏的当下社会里,很多人连一部慢节奏的电影,一本细腻的小说,甚或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电视剧都不愿花时间,很多人脑海里腾跃的,是“快”,是“下一个”。愿意安坐下来,捧一本书细读者,越来越少。

如果愿意慢慢静下来,细读一本好书,细看一段历史,细解一程文化,很多景点,便会有全然不同的观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