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文化苦旅》:背叛婚姻的余秋雨,其实已是“解冻”人

年轻时的爱情,怎么解读都能找到角度,年迈后的真情,早已被岁月洗去铅华,坦露最本真的内核。余秋雨为了马兰,离开原配,背负多

年轻时的爱情,怎么解读都能找到角度,年迈后的真情,早已被岁月洗去铅华,坦露最本真的内核。

余秋雨为了马兰,离开原配,背负多年骂名。然而多年后的今天,不得不感叹一句,余秋雨和马兰这份感情,不容易。

余秋雨还在上海戏剧学院任教时,李红作为考生结识了余秋雨。因为种种原因,李红落榜,但她和余秋雨的缘份,也就此结下。

相爱容易相处难,这句家常便饭,在余秋雨和李红的婚姻中也没能绕过。观念的不合,再加上李红几年的南下工作,俩人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这时,马兰的出现,犹如一记闪电,瞬间击中余秋雨的内心。那时的马兰,虽还未像后来那般囊括了舞台剧和电视剧的全国最高奖项,但其在黄梅戏艺术上的成就,已经极为突出。

孰不知,还在特殊年代,当时年仅三十岁的余秋雨就已经针对那时的戏剧文化,建立起了《世界戏剧学》的宏大构架。

马兰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一位囊括了舞台剧和电视剧全部最高奖项者,余秋雨的《世界戏剧学》是这一领域至今为止唯一的权威教材。

那道雷击般相遇,说是宿命,一点也不为过。

只是所有的命中注定,必然背上一些曲折和不圆满,这时的余秋雨,有妻子,有女儿。他选择了爱情,背负上骂名,这些,也必在意料之中。

对妻女,余秋雨一直愧疚,也尽其所能为女儿提供经济支持。但愧疚与爱情是无法划等号的,他仍旧牵起马兰的手,这一牵,就是三十余载。

三十余载的光阴里,余秋雨没有过任何绯闻,哪怕已年近八十,他看向马兰的眼神中也仍是爱意满满。

爱是什么?是为你背负骂名与全世界对抗?不,这太单薄,也太短暂。这样的情感,称为“激情”可能更合适。

爱,除了勇敢,更需岁月的验证。年复一年的时光里,观念的融合碰撞,生活的磨砺相持,是任何表演艺术都无法掩饰与刻画的。

我们不去揣测余秋雨在离开妻子时内心的纠结,世人看到的事实是,他选择了马兰,遵从了内心。

其实,就算没有马兰,想必,他和李红的婚姻还是无法久处。毕竟,心理和生理上的距离,一旦相隔,是极难跨越的。与其双方都在一段关系中互相折磨,不如放手,不如重启。

看到这里,我知道,一定会有人开骂了:为背叛婚姻者说话,不顾道德!

我不狡辩,悉听尊便。我只想说:道德这根尺绳,有时衡量得并不那么准确。不知他人苦,不历他人艰,又何从知道他人在生活中经历了什么,熬过了什么。

三十余载的光阴里,我们看到的是余秋雨遵从内心的选择,没有既要又要,没有懦弱退却。相较于那些犹豫不决,又或者贪心不满之人,余秋雨背负了三十余年的骂名,又在这三十余年中,不争不辩,寸寸守心,为自己,为爱人。

正如二十多年前,余秋雨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寻访被埋没的中华文明一样,他明白自己内心的坚持,不为外物所惑,活成了自己最向往的风景。

余秋雨《文化苦旅》一书的开篇名为《牌坊》,读完才知,在他家乡中很多被立下牌坊的年轻女子,她们中大多是被家中父母悄悄转移了。

那样的年代里,她们以及家人挡不住世俗的眼光,但也不会当真极端到用一个鲜活的生命去为所谓的“名”承担“贞洁”之号。

后来,“一个个乡村解了冻,一道道山梁解了冻,一大批男孩女孩解了冻”,文明渐渐涌入人心和脑海,从那解了冻的乡村走出的余秋雨,也为自己早年的婚姻解了冻。

一个人对情感的处理方式,很多时候就是人生观最直接的写照。挨过的骂,该他遭的,受了,罢了。不得否认的是,他的勇敢,他的坚持,他的通透,这些,少有人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