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铺前糟粕醋:丢失的传统与焦虑的小作坊

2019年3月18日,全长5.59公里的海文大桥,历经三年多的建设正式通车运营,文昌铺前与海口之间从原来一个半小时的车程

2019年3月18日,全长5.59公里的海文大桥,历经三年多的建设正式通车运营,文昌铺前与海口之间从原来一个半小时的车程锐减至20分钟。游客纷至沓来,铺前老街的几家糟粕醋店面游客排起长龙,店家从未见过如此盛况。据说当时每日营业额能超十万,银行派人到现场帮忙清点现金。数钱的场面一度十分震撼。

糟粕醋品牌众多,已走进海南家庭

交通的便利极大地改善了民生,铺前糟粕醋也因此一炮而红,从“地方小吃”跃升为“琼岛名片”。

但糟粕醋并非铺前专属,其制作工艺并无太高技术壁垒。随着不少厂家借助“海南糟粕醋”为名抢占市场,而作为糟粕醋的发源地,铺前糟粕醋风头被盖过,文昌相关部门倍感压力。

自2024年起,文昌开始重视糟粕醋产业发展,加强生产监管以维护品质。2025年6月,文昌制定糟粕醋三年发展行动方案;在著名的文昌木兰湾景点,一座糟粕醋体验馆正在兴建,这是“糟粕醋+文旅”模式的进一步延伸。

2025年10月,海南省卫健委发布海南糟粕醋食品地方安全标准征求意见稿。标准pu刚一推出,引发了糟粕醋生产厂家的不满,有人直指标准“一刀切”,有大厂借助标准打压小厂之嫌。

产业壮大总伴随各方利益协调与平衡。当下在糟粕醋标准正在酝酿之际,不少消费者、传统糟粕醋厂家忧虑重重,他们担心变味的糟粕醋毁掉过往的味道记忆,而铺前一群手工作坊生产者,作为底层的供货商,在饱受标准之困的同时,正在担心自身的饭碗被工业流水线所取代。

如今,糟粕醋只是火锅底料

01

传统在哪里?

一位自称是当前仅存的糟粕醋手工传承人讲述了糟粕醋的历史。他说自家生产糟粕醋源自太奶奶辈,可追溯到19世纪末,而展示的证据就是几套生产糟粕醋的工具。

他说早期的糟粕醋就是烂米头(好米留着吃)用来酿酒,酿酒过后用蚊帐布或纱布过滤掉酒糟而留下酒糟水,再次发酵形成独特的醋酸。糟粕醋相当于一种调味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其酸味酒味能够让食物的本味迸发。他认为,糟粕醋这段弥足珍贵的发展史,也是当下生产流水线企业想极力抹掉的历史。

查询相关资料,铺前糟粕醋起源于清末至上世纪60年代。渔民为御寒、暖胃、补体力,在酿制黄酒、米酒后,物尽其用,便将舍不得扔掉酒糟,加入辣椒、姜蒜、海螺、海肠、鱿鱼等海鲜,以及自家发酵的酸汁,一锅煮开,酸辣开胃、暖身祛湿,形成了糟粕醋的早期雏形。

早期的糟粕醋充满乡野风味,没有固定做法,也不售卖,仅供渔民聚餐或劳作后食用,未进入商业渠道。

铺前资深文化人“溪北愚人”表示,追溯早期生产史颇有难度。“当时渔民生活很苦,甚至住在船上都吃不饱,如何展开正宗溯源?”

随着海南人口流动与城镇扩大,一些渔家妇女开始在市集、出售自家酿造的糟粕醋。糟粕醋从“渔村特色”走向海口、三亚等地的街边摊,逐渐成为大众化宵夜。

海南各地饮食偏差本就很大:海口派酸香突出,儋州派辣度高、油更厚,琼海派海鲜足、汤底清爽。但这些制作仍以家庭式、手工式为主,未有品牌化。

进入21世纪,海南城市人口增长,糟粕醋凭借便宜、快捷、口味强烈的特点,出现在海鲜排档、夜市档口,初步完成“从民间到商业”的转变。为服务更广市场,标准化生产线出现。工厂化生产汤底、冷链配送、多门店连锁经营,糟粕醋正式进入餐饮品牌时代。

随着各地文旅发力深挖特色,糟粕醋成了游客打卡的必吃美食、海南美食节的推广重点、博主与达人推荐的热门内容。

02

品牌之争的背后

实际上,很多人觉得糟粕醋变味了,没有经过风味发酵,时间沉淀的糟粕醋不算正宗的糟粕醋,这些流水线生产的糟粕醋,没有还原出糟粕醋本源。

目前铺前糟粕醋有林花、阿妹、三婆、海岛永芳等几大品牌。相关知情人总结这几大糟粕醋特点:

林花与阿妹都是老牌子,算是传统的代表。

“林花”即创始人名字。这位阿姨上世纪九十年代每天挑着担子走遍铺前镇叫卖,积攒积蓄后才固定摊位、租铺面、买铺面。其女儿将糟粕醋引入三亚市场。林花靠味道打开市场,海文大桥通车后,生意爆火,品牌口碑爆棚。

阿妹同样历经风雨,铺面多次更迭。海文大桥通车后生意排第二,但近两年受新品牌冲击,市场份额被分走。

林花和阿妹没有机器流水线。在海文大桥开通前,需求不大时,他们雇人打下手,仍是自己生产。如今需求大增,他们依赖小作坊供货,却能实现全国发货。

三婆也是老牌子,同样以一副担子起家,早期在铺前本地名气不及林花与阿妹。2020年前后,由铺前本地人携手三婆孙女创办品牌,投资建厂研发配方,以流水线取代作坊手工。三婆走的是小作坊转型、企业化、规范化路线,不同于其他几家安稳赚钱,其志向是做大做强,出海走向更广天地。

海岛永芳,非铺前传统品牌,属于外出铺前人办厂成立的品牌,味道和前者差距很大。

此外,燕嫂也是老品牌,2024年开始推广起来后变成了网红品牌,据说醋的味道不错,不少铺前本地人较认可。

由上可知,并非所有大品牌都有自有生产线,他们依靠铺前的小作坊供货。大品牌拿到基础产品后,按自身需求进行勾兑。

这就像贵州茅台镇生产白酒一样。很多酒厂专门生产基酒,而有实力的酒厂收购基酒进行勾兑,贴上自身的品牌对外销售,只要酒体品质可靠,基酒供货商都是幕后英雄。

溪北愚人表示,早年创业者一根扁担两个箩筐起家,本身就有技术与配方。即便勾兑,本身也是技术的体现。

糟粕醋产业化是必经之路。企业争夺市场,制定标准势在必行。否则,没有标准如何过检?不能过检何来出海?

03

小作坊供货之痛

在铺前与锦山一带,随处可见打着“铺前糟粕醋”的店家,这大概是小作坊供货的源头。

据一位知情人展示,在一个微信群,这样的小作坊大概有30多家。

小作坊一般采用熟料发酵工艺:泡粮(或不泡)蒸制后拌入酒曲或发酵液发酵。此过程与湖北、四川制作酒酿(醪糟)类似。

超市米酒(醪糟)也摆满货架

此类生产出来的糟粕醋受时间、温度影响大,口感波动也大。稍有不慎,整锅产品即被拒收,而小作坊生产者自身要承担这些损失。他们苦恼的是,上游品牌方总是对他们的产品提出严苛的要求。

一位小作坊供货商表示:“这好比老板派给你1000元活,却要你完成4000元的工作量。”

生料发酵,即大米粉碎、加热糊化、降温后加糖化酶或酒曲进行糖化发酵。

流水线生产一般是生料加工,但是关键性一步就是灭活杀菌,阉割糖化发酵过程。因为若产生糖化,生产中的温度、浓度及运输问题都可能带来不稳定——这是生产线企业pu的风险。

流水线生产若采用传统做法,需配置大量发酵池,用作存储发酵,这意味着拉长生产周期。一旦某批次发酵池质量出现偏差,损失可达数十万。这是生产线企业不想承担的责任。对流水线生产而言,快速回笼资金才是王道。

小作坊供货商表示,食品检测糟粕醋,是否存在醋酸菌、醋酸等杂菌——这是衡量传统发酵的标准。在此前提下制定标准至关重要。

为什么流水线企业不想用传统发酵方法,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在控制风险,这导致糟粕醋失去时间风味。

传统生产与流水线制作本不冲突,市场容得下多家品牌。关键在于制定标准时,如何界定生料、熟料加工或发酵产品。

一家传统糟粕醋企业老板忧虑,若由不懂行的专家制定标准,可能导致传统手工艺消失。他们担心,手艺失传,后辈会戳着脊梁骨骂。

而本次糟粕醋标准讨论会议中,一些糟粕醋小作坊生产者并未获邀,“他们其实不想提及这段历史,这意味颠覆他们生产工序”。更有甚者,标准出台之后,小作坊的业务会不会进一步压缩。

糟粕醋产业尚处市场扩张期,市场扩大并非你死我活,商家理应合作共进。而这么多商家,对于标准的制定,各自都有心中的小九九。

一家作坊老板表示,无论现行标准如何,它应只限定安全生产范围,而非被用来打压其他厂家与小作坊。按照目前制定标准发展,就怕大企业借势来打压一种小企业,还有糟粕醋供货商,即一部分小作坊生产者。大企业拿着标准对小作坊提要求,而小企业没法达到质量稳定,这会让他们很受伤。

如今,糟粕醋火锅在海南遍地开花,图为万宁兴隆

在文昌市《糟粕醋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到2027年,糟粕醋产业集群总产值突破10亿元,品牌价值超过5亿元,同时建设10条清洁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实现质量管理体系全覆盖。而在2024年,海南省糟粕醋行业产值约1亿元。

文昌要实现糟粕醋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糟粕醋产业,依然要带动小作坊产业的转型。不管标准制定,还是传统糟粕醋传统文化保护,这些都任重道远。

从渔民御寒的锅灶食物,到城市街头的人气小吃,再到海南旅游的标签味道,糟粕醋的历史,是一条“民间饮食走向现代产业”的典型路径。它如何既保留海南原生态的海岛风味,又能完成从地方饮食到现代工业的快速转型?这是制定标准时必须考量的问题。

(后记,上篇文章采写的过程,征询过一些大品牌方意见,他们并没有透露过多信息,表示“做好自己就够了”,该文发布之后,引发很多糟粕醋厂家关注,这次深入到一些供货小作坊,属于意外惊喜,但是他们出于对自身的保护,他们并不想署名。本篇,溪北愚人贡献巨大,他也抱着对铺前糟粕醋发展前景提出诸多看法。)

(应先生,潮海南特邀撰稿人,本文只代表个人看法,不代表本公众号看法。)

相关链接:文昌铺前糟粕醋标准之争:到底谁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