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iPhone 18首次曝光,或搭载屏下Face ID!

哎呀,朋友们,最近这手机圈可真是热闹得不行啊。咱们今天就得好好唠唠苹果这家公司,尤其是他们最新推出的iPhone 17系

哎呀,朋友们,最近这手机圈可真是热闹得不行啊。咱们今天就得好好唠唠苹果这家公司,尤其是他们最新推出的iPhone 17系列。说真的,这回苹果可算是憋了个大招,以前总觉得他们挤牙膏似的,一年就给你一点点更新,但这次,简直像换了人似的,来了个史诗级的大变身。

 

先说说这iPhone的标准版吧,以前咱们心里都清楚,标准版的存在,多少有点是为了衬托Pro系列的高端,说白了就是个价格锚点。可这两年啊,国产安卓阵营那可是卯足了劲儿在拼,硬件配置一路飙升,软件层面还各种兼容苹果生态,慢慢蚕食着原本属于苹果的市场份额。这下苹果可坐不住了,再这么端着架子,怕是连老本都要保不住咯。

所以你看这次的iPhone 17系列,苹果可算是舍得下本钱了。标准版终于用上了高刷屏,这可是很多用户念叨了多年的痛点;Pro系列呢,也在散热、电池容量和影像系统上做了实实在在的升级。这些改动,都不是那种参数表上好看、但实际体验感知不强的花架子,而是真正能让你用起来感觉更舒坦的改进。

 

结果怎么样?市场给出的反馈是最真实的。iPhone 17系列在国内首周的激活量直接就突破了百万大关,达到了103万台。咱们拆开看看具体型号:iPhone 17 Pro Max卖了40.2万台,iPhone 17 Pro卖了39.3万台,就连一向被认为“性价比”不高的标准版iPhone 17,也卖出了23.5万台。

可能光看这个数字你没啥概念,那我给你对比一下前代产品。iPhone 16系列首周的成绩是:Pro Max卖了28.5万台,Pro卖了31.5万台,标准版只有9.8万台。这一对比就明显了,17系列全线都在上涨,特别是那个标准版,销量直接翻了一倍还多!这说明啥?说明苹果这波操作确实戳中了不少用户的痛点,大家是愿意为这些实实在在的升级买单的。

 

但你知道吗?最让人惊讶的还不是这个。根据我摸到的一些内部消息,苹果这波操作可能还只是小试牛刀,压根就没使出全力。他们手里还攥着不少好牌没打出来呢。

比如大家期待已久的折叠屏iPhone,据说已经在路上了。还有可变光圈技术、亿级像素传感器、屏下Face ID甚至是屏下摄像头这些黑科技,苹果都在紧锣密鼓地研发中。说实话,作为一个常年关注手机圈的发烧友,我对苹果在这些新技术上的进展特别好奇。毕竟这家公司向来以严谨著称,不成熟的技术他们是不愿意轻易拿出来的。

那咱们今天就重点聊聊几个备受期待的技术方向吧。

先说这个屏下Face ID。虽然现在的手机屏幕边框已经能做到1.1毫米左右,屏幕上的那个挖孔也小到几乎不影响观感了,但对很多追求极致的用户来说,一块完全没有刘海、没有挖孔、没有任何干扰的“真全面屏”,依然是心中的梦想。

 

不过呢,屏下前摄有个绕不过去的坎儿,就是它会导致前置摄像头的拍摄画质下降,这是物理规律限制,目前技术上确实还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所以对苹果来说,他们首先要攻克的,可能就是先把Face ID做到屏下。

根据我了解到的一些爆料,苹果已经在为iPhone 18 Pro系列开发两块新屏幕了,一块是6.27英寸的小屏,一块是6.86英寸的大屏。这两块屏幕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把Face ID做到了屏下。想想看,现在的iPhone因为要塞下Face ID那一整套元件,导致顶部的挖孔区域比安卓手机大了一圈。如果真能把Face ID屏下化,那iPhone在普通使用状态下,就能和很多安卓旗舰一样,只保留一个前置摄像头的小挖孔了,这样就能把更多的屏幕显示区域还给用户。至于那个灵动岛,完全可以在有通知或者需要显示实时状态的时候再出现,平时就让它隐藏起来,多清爽。

那技术上是咋实现的呢?我也去打听了一下。Face ID屏下化最大的技术难点,在于红外光的透光率不够。如果强行把传感器放在屏幕下面,就会导致人脸识别率下降,解锁体验变得很差。苹果想到的解决办法挺巧妙的——他们把Face ID传感器上方那一小块区域的屏幕,从10%到90%的子像素给去掉了,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红外线的透光率。

 

你可能会担心,这样屏幕显示会不会有瑕疵?其实不用担心,因为相邻的子像素之间可以互相借用颜色、互补显示,所以人眼是很难察觉到那一小块区域缺少了部分子像素的。这个设计确实很聪明,既解决了技术难题,又保证了视觉体验。

按照这个节奏,说不定到2026年或者2027年,我们就能看到同时实现屏下Face ID和屏下前摄的iPhone了。到时候,那个梦寐以求的“真全面屏”可能就真的来了。当然,苹果到底会不会按照这个时间表推进,还是只是给我们画了个大饼,这个还得拭目以待。

再来说说影像系统方面的升级。不得不承认,iPhone在视频拍摄方面,凭借其软硬件的深度协同,确实建立了一条很宽的护城河,对手一时半会儿很难超越。但在拍照这个领域,苹果确实有点躺平太久了。你看安卓阵营,早就把1英寸大底主摄、可变光圈、长焦微距、2亿像素这些技术都轮番卷了一遍,苹果这才慢悠悠地被爆料说要跟进可变光圈和亿级像素。

 

就在今年6月底,苹果悄悄公布了一项关于可变光圈相机模块的专利。有意思的是,他们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机械叶片重叠方式来控制光圈大小,而是用了一种柔性薄膜,通过控制它的变形,让它形成双曲面形状,从而实现光圈的缩小或放大。

 

在专利文件里,苹果也解释了为啥不用传统方案:因为传统的机械叶片故障率比较高,而且重量也不轻。而这种基于柔性薄膜的可变光圈技术,重量更轻,占用的空间也更小,天生就适合追求轻薄的手机。而且因为没有活动的机械部件,故障率也能有效降低。甚至,它还支持在不需要拍照的时候完全关闭光圈,从物理层面防止隐私泄露,这个想法确实挺周到的。

除了可变光圈,2亿像素传感器也预计会被苹果用在iPhone 18 Pro系列或者iPhone 19 Pro系列上,而且会是主摄像头。考虑到安卓阵营早就把2亿像素玩得很溜了,我特别好奇姗姗来迟的“苹果式2亿像素”会有什么不一样的表现。以苹果的风格,他们肯定不会单纯追求高像素,更可能会在像素合成技术、计算摄影算法等方面做出自己的特色。

 

最后咱们再来聊聊那个最让人期待的——折叠屏iPhone。关于这个产品,目前的爆料风向倒是一直挺一致的:它会采用横向折叠的设计,内屏是一块7.8英寸的无开孔全面屏,外屏则是一块5.5英寸的挖孔屏。如果你对这个尺寸没概念,可以想象一下,它就像是由两台传说中的iPhone Air并排组合在一起的样子。

在铰链材质上,iPhone折叠屏预计会用上一种听起来就很高科技的“液态金属”。这种材料的强度比不锈钢和钛合金还要高,抗弯曲强度是不锈钢的3倍。而且在耐腐蚀性、弹性和抗氧化性方面,都是顶级水准。

 

为了追求极致的轻薄和无折痕效果,苹果还打算把中框做成镂空设计,据说可能会和国内一些做3D打印的公司合作。中框的材质,则会继续沿用强度高、重量轻、耐腐蚀性好的钛合金。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也看明白了,折叠屏iPhone简直就是苹果各种自研软硬件技术的集大成者。极致的轻薄设计、屏下摄像头、液态金属铰链、3D打印中框……几乎把所有能上的黑科技都堆上去了。当然,这么堆料的后果就是——价格肯定低不了。有分析师根据这些技术的成本做了个拆解预测,起售价大概在2000美元左右,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接近两万元了。

 

进度方面,说慢也不慢,大概率会在2026年的秋季发布会上,跟着iPhone 18系列一起亮相。

 

那么问题就来了:到时候如果真有这么两款产品摆在你面前,一边是实现了屏下Face ID的iPhone 18 Pro系列,另一边是集所有黑科技于一身的折叠屏iPhone,你会选哪个呢?说实在的,这还真是个甜蜜的烦恼。不过对苹果来说,能给出这样的选择,本身就说明他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创新周期。对我们消费者来说,有竞争、有创新,终究是件好事儿,你说对吧?

 

好了,今天关于iPhone的未来展望就聊到这里。不知道大家对苹果的这些新技术方向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里聊聊你的想法,咱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