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7次开庭、5次发回重审,一起故意伤害案为何陷入30年循环?

一份来自法院的裁定书,终结了一场纠缠了近半生的官司,却终结不了一个人心里的不甘。2025年9月,河北元氏县的张捍军,终于

一份来自法院的裁定书,终结了一场纠缠了近半生的官司,却终结不了一个人心里的不甘。

2025年9月,河北元氏县的张捍军,终于等到了一纸文书——不是判决,而是“终止审理”。理由很简单:案子拖得太久了,已过追诉时效。

▲9月12日,河北省元氏县人民法院寄来的一份裁定书。受访者供图

可他等了整整三十年。

这场始于1995年的故意伤害案,原本一审判他有罪,刑期三年。他不服,上诉。谁知从此跌进了一个无底洞:七次开庭、五次发回重审,一走就是大半辈子。

当年的冲突源于一场自行车相撞。他和妻子带着孩子去看病,撞上了时任卫生局副局长胡小梅。两人早有旧怨,口角升级成肢体冲突。胡小梅重伤,张捍军被捕。

▲1994年张捍军工作照。受访者供图

谁都没想到,这场官司竟像一场踢不完的皮球,在一审和二审法院间来回滚动。每一次发回重审,理由都是“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直到2012年《刑诉法》修改,这类发回被限了一次。可没想到,案子还在转。

▲河北省元氏县人民法院。受访者供图

2023年,案子第五次被发回,理由换了——“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可究竟是哪不合规?裁定书没说。

案子就这么被“程序”架空了。被害人与多位证人相继离世,活着的也大多记忆模糊。案件的核心——胡小梅的伤情鉴定,始终卡在一张“重抄的化验单”上。

▲胡小梅在空军医院的化验单,此为重抄件。受访者供图

原件丢了,只有抄写版。当年的医生说,是因为原件被墨水污染了。可信度存疑,却卡了三十年。

张捍军的律师曾试图申请“异地审理”、建议“检察院撤诉”,都没能推动局面。二审法院宁可一次次发回,也不愿直接判决。

一位不愿具名的中级法院法官透露,有些二审法官也无奈:维持要担责,改判费精力,发回最“安全”。

▲1998年胡小梅写给法院的申诉书,其中提到对案件久拖不决的看法。受访者供图

三十年间,张捍军从县委宣传部的通讯组组长,熬到退休仍是科员。朋友疏远,前途停滞,他说自己“早就输了”。

而另一边,胡小梅已于2022年去世。她的儿子放弃了民事索赔,直言“人都不在了,不想再折腾”。

官司仿佛只剩张捍军一个人在打。法院最终以“超过追诉时效”终止审理,而他坚持:这不是我的错,是你们没判!

一场看似简单的伤害案,卷进了两条人命、两个家庭的三十年。司法程序不停空转,当事人的时间却被一点点耗尽。

没人知道真相到底如何。唯一清楚的,是这场司法马拉松,终究没能跑出一个答案。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