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拉·西那瓦是泰国历史上首位女性总理,一位珠圆玉润的东方美人,曾让普京奥巴马看呆…
1967年6月21日,英拉在泰国北部清迈府桑甘烹镇的一个客家家族中出生,这个家族的根系能追溯到中国广东梅州丰顺县。
其家族迁徙史最早可至1860年,先祖邱志勤带着家人赴泰谋生,最终只有小儿子邱春盛留存当地,靠着丝绸贸易与染色技艺立足,后来为适应泰国社会环境改随泰姓“西那瓦”,意为“老实做好事”,并通过与当地贵族联姻实现政商领域的初步积累。
英拉的父亲洛特·西那瓦正是这个家族崛起后的关键人物,身兼商人和政治家双重身份,曾在1969至1971年间担任国会议员,为家族积累了深厚的人脉资源。
作为家中九个孩子里最小的一个,英拉自幼便在兄姐的呵护下成长,其中比她年长18岁的大哥他信·西那瓦,更是成为影响她一生的重要人物——这位后来的泰国总理不仅是家族政治事业的开创者,更在关键时刻为英拉指引了人生方向。
清迈的宁静岁月赋予了英拉温和的性格,也为她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她的中学时光分别在Regina Coeli学院和Yupparaj学院度过,这两所院校的精英教育体系,为她打下了扎实的学识基础。
1988年,英拉以优异成绩从清迈大学政治学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随后远赴美国肯塔基州立大学深造,于1991年成功拿下公共管理硕士学位。
彼时的她拥有堪称顶尖的教育背景,在泰国同龄人中实属罕见,但与家族中已崭露头角的兄长他信不同,英拉此时并未表现出对政治的浓厚兴趣,反而更倾向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商业领域。
学成归国后,英拉径直投身家族企业版图,从基层岗位开始积累商业管理经验。
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Shinawatra Directories公司担任生产总监,负责企业生产流程的统筹管理;随后调任彩虹传媒控股集团,在文化传媒领域拓展视野;之后进入泰国知名电信企业AIS,从执行副总裁一路晋升至总裁,在通信行业展现出卓越的运营才能。
2006年,英拉被委以重任,接手家族核心企业SC Asset公司,全面负责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与运营。
在这段长达十五年的商业生涯中,英拉涉足传媒、电信、房地产等多个领域,不仅熟悉了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更培养了精准的市场判断能力和果断的决策风格,这些积累的商业智慧,日后成为她跨越政商两界的重要资本。
英拉与政治舞台的正式结缘,始于2011年的一场家族召唤,彼时她已44岁,在商业领域早已功成名就。
在此之前的2006年,她的兄长他信因触动曼谷精英阶层和军方利益,在出国访问期间遭遇军事政变,被迫开始海外流亡生涯,但其一手创建的为泰党仍在泰国拥有庞大的支持者群体,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根基深厚。
2011年泰国大选临近,为泰党急需一位既能延续他信政治理念,又能获得选民广泛认同的领袖,在海外流亡的他信经过深思熟虑,向妹妹英拉发出了投身政坛的邀请。
尽管缺乏正式的政治履历,但英拉具备的优势却十分突出:亲民的外形、温和的谈吐让她极易获得选民好感,而他信多年积累的政治声望更像一层光环,为她赢得了大量基础选民的支持。
竞选期间,英拉提出“他信思考,为泰党行动”的口号,明确表示将延续兄长此前推行的惠民政策,包括备受农民欢迎的“30泰铢看病”计划、橡胶种植户补贴政策,以及争议后来却影响深远的大米收购计划。
这些政策精准契合了泰国基层民众的需求,尤其是农村选民的利益诉求,让为泰党在选举中获得了压倒性优势。
2011年7月3日,大选结果公布,为泰党成功斩获296个议会席位,凭借绝对优势成为执政党,英拉顺理成章地当选为泰国总理,成为该国历史上首位女性政府首脑,在泰国王宫接受任命的那一刻,她身着传统泰服的身影,成为泰国政治史上的经典画面。
就任总理后,英拉迅速着手兑现竞选承诺,推出一系列民生政策,其中最受关注也最具争议的,便是大米收购计划。
这项政策的核心构想颇为美好:由政府以高于市场四倍的价格收购农民手中的大米,一方面直接提升农民收入,改善基层生活;另一方面通过集中管控泰国大米出口量,抬高国际米价,巩固泰国作为全球最大大米出口国的市场地位。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鸿沟,政策执行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政府缺乏足够的仓储设施存放收购的大米,导致大量粮食积压变质;国际米价恰逢周期性暴跌,高价收购的大米无法按预期价格出口;部分地方官员趁机虚报收购数量套取补贴,造成严重的财政浪费。
仅2011至2012年度,这项计划就给泰国政府造成1360亿泰铢(约合4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仓库中堆积如山的滞销大米和持续恶化的财政状况,成为反对派攻击英拉政府的重要把柄。
屋漏偏逢连夜雨,政治压力之外,自然灾难也给英拉的执政之路增添了重重阻碍。
2011年,泰国遭遇五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全国三分之一的国土被洪水淹没,大量工厂停产、农田被毁,数百万民众流离失所。
由于政府救灾指挥体系反应迟缓,应急措施不够精准,英拉受到了来自民众和媒体的猛烈批评,不少人借此质疑她的执政能力。
而2013年推出的特赦法案,则彻底点燃了政治危机的导火索——这项旨在赦免2006年政变后因政治问题被判刑人员的法案,被反对派解读为“为他信回国铺路”,随即引发大规模街头抗议活动,曼谷街头的示威游行持续数月,政治局势陷入混乱。
2014年5月7日,泰国宪法法院以“2011年调任安全官员时滥用职权”为由,作出罢免英拉总理职务的判决。
短短十五天后的5月22日,泰国军方发动军事政变,接管国家政权,英拉被短暂扣押后释放,但她的政治生涯已基本宣告终结。
2015年,军方主导的议会进一步通过弹劾决议,禁止英拉五年内参与政治活动,多重打击之下,英拉的处境愈发艰难,而即将到来的大米案审判,更让她面临牢狱之灾。
2017年8月,就在泰国最高法院即将对大米案作出终审判决的关键时刻,英拉以“身体不适”为由向法院申请延期出庭,随后便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事后媒体披露的信息显示,她的撤离过程堪称精密策划——从曼谷出发后,经新加坡樟宜机场转机前往香港,最终抵达上海,整个行程低调而隐秘,泰国警方调查半年之久,甚至未能找到确切的航班起飞记录,有外媒推测这是一场“得到上层力量协助的战略性转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