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福娃

杨绛先生说:“苦难像暗处的刻刀,雕琢出生命的韧性与光泽。”
苦难,多么沉重的字眼,谁不想一生顺遂,永避苦厄?可它偏偏如影随形,是人生路上避不开的暗礁。
我们总盼着光明,渴求坦途,但杨先生却告诉我们,那藏在暗处的刻刀,虽让人疼痛,却能雕琢出生命的韧性与光泽。
这话不是空谈。想想,一块璞玉,若不经过刻刀的雕琢,永远只是顽石;一块生铁,若不经过千锤百炼,永远成不了精钢。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苦难这把刻刀,首先教会我们的,是“韧性”
什么是韧性?不是硬邦邦的倔强,不是宁折不弯的刚直,而是那芦苇的柔软——风来时暂且低头,风过后依然挺立。是在压力下弯曲却不折断的能力,是在逆境中调整却不放弃的智慧。
现代人生活都不易。工作的重压,生活的琐碎,人际的复杂,健康的隐忧,哪一样不像是无声的刻刀,在暗处一下下刻画?
我们常常觉得快撑不住了,觉得疲惫不堪。但奇怪的是,当我们回过头看,才发现自己已经走了这么远的路,承受了曾经以为承受不了的重量。
这就是韧性——它不是与生俱来的,正是在一次次与苦难的交手中,慢慢长出来的筋骨。
古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话说得真好。玉的温润光泽,恰是在磨难中形成。人的品格,何尝不是在暗处被一点点雕琢出来?
那些让你深夜无眠的焦虑,那些让你胸口发紧的压力,那些让你想要放弃的瞬间——它们没有打败你,就在悄悄地增加你生命的厚度。
就像肌肉只有在承受压力后才会生长,心灵的力量也只有在挑战中才能壮大。
然后,苦难还赋予我们“光泽”
什么是生命的光泽?那不是浮于表面的炫耀,不是刻意装饰的华丽,而是从内里透出来的温润与澄明。
是经历过黑暗,依然相信光明的豁达;是见识过丑恶,依然选择善良的坚守;是感受过痛苦,依然能够共情的柔软。
你有没有注意到,那些真正有魅力的人,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宠儿,而是经历过风雨的旅人?
他们的眼睛里有一种特别的光,那不是天真无邪的光芒,而是一种知道生活艰难却依然热爱生活的光芒。
他们的言语平和,举止从容,不是因为没有遇到过糟心事,而是因为遇到的糟心事足够多,多到让他们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值得计较的。
这光泽,是理解,是包容,是悲悯。理解人性的复杂,包容世间的不足,悲悯众生的不易。这一切,若不是亲身在苦难中浸泡过,是很难真正拥有的。
光明固然直接给予我们温暖,但暗处的刻刀,却从反面塑造了我们。它削去我们的浮躁,雕出沉静;削去我们的浅薄,雕出深度;削去我们的狭隘,雕出宽广。
所以,当你此刻正感受到暗处刻刀的锋利,请记得杨绛先生的话。那疼痛是真实的,那恐惧是合理的,但请相信,这个过程也在赋予你一些极其宝贵的东西。
不必赞美苦难,但不必恐惧它。就像我们不必赞美刻刀,却要感谢它让璞玉成器。
生命的光泽,从来不是没有阴影的灿烂,而是明知有阴影,依然能折射出的光芒。
正是在暗处,我们学会了珍惜光明;在痛苦中,我们懂得了平凡的幸福;在局限里,我们发现了无限的可能。
如今的我们,都活得太着急了,想要立刻的答案,立刻的成就,立刻的解脱。但生命的雕琢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急不得。
每一次刻痕,都有它的意义;每一道纹理,都在讲述你的故事。
当你觉得走在黑暗中,不妨想象自己是一块正在被雕琢的玉石,信任那个过程,信任那双看不见的手。
多年后回望,你会看见那些曾经以为过不去的坎,都成了你生命图案中不可或缺的线条;那些曾经让你痛不欲生的伤,都化为了你气质中难以言喻的深度。
暗处的刻刀终将停止,而那时,你会发现自己已是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既有历经锤炼的韧性,又有岁月沉淀的光泽。
这,或许就是杨绛先生要告诉我们的:生命最美的样子,不是没有苦难的完美,而是经过苦难雕琢后的完整。
愿你我在各自的暗处,都能安心接受雕琢,活出韧性与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