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体制内超车指南」的第 012 篇文章🚗· 本期超车路线:「沟通表达」
你好呀,我是你的体制内自己人,七姐。
上周开会,同事在汇报中提到某个数据,我清楚地记得不是他说的那个数。正要开口纠正,突然意识到:这个数据对会议结论影响不大,当场指正反而会让他难堪。
我选择了沉默。
这种“不争辩”的时刻,在职场中比比皆是。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什么时候该争,什么时候该放?
三个“不争辩”的真实场景场景一:无关原则的误解聚餐时,有同事说:“七姐不太能吃辣吧?”其实我挺喜欢辣味,但只是笑笑:“是啊,你们多点些不辣的菜。”
为什么不争辩?
不影响专业形象不涉及核心利益反而能成全他人的好意场景二:认知层面的差异讨论工作方案时,年轻同事坚持要用最新潮的方法,我觉得传统方法更稳妥。看他兴致勃勃,我说:“要不这样,你先按你的思路做个demo,咱们对比看看?”
为什么不争辩?
给年轻人试错空间保留多种可能性用结果说话更有效场景三:情绪化的指责某次合作中,对方部门同事语气很冲:“你们部门办事太慢了!”我本可以列举客观原因,但只是说:“确实让您久等了,我们加快进度。”
为什么不争辩?
情绪上头时讲道理没用先平息矛盾更重要用行动证明比用嘴辩解更有力什么时候必须澄清?当然,“不争辩”不是无原则的退让。遇到这三种情况,我一定会说清楚:
涉及专业能力的误判如果领导说:“这个材料写得不够深入。”我会具体说明:“您指的是哪个部分需要加强?这里的数据是经过三重核实的,那个案例是参考了最新政策......”
影响团队合作的误解如果有同事认为我“不配合工作”,我会主动沟通:“听说您觉得我上次配合不够,想和您聊聊具体是哪个环节的问题,我们一起优化。”
关乎职业形象的偏见如果有人说“七姐不适合做管理工作”,我会用行动证明——主动承担项目管理,展示协调能力,而不是口头争辩。
我的“选择性澄清”心法经过这些年的摸索,我总结出一个简单有效的判断方法:
三步判断法问自己:这个误解会影响我的核心工作吗?看对象:对方是重要的工作伙伴吗?衡得失:澄清的收益大于成本吗?四种澄清方式根据情况轻重,选择不同的澄清方式:
轻松化解型用幽默带过:“原来我在你心里是这样的形象啊?看来我得好好表现了。”
行动证明型不说太多,直接用行动展示真实能力。
私下沟通型找个合适时机,单独沟通:“有件事想和您聊聊......”
公开说明型在适当场合,有理有据地说明情况。
更深层的职场智慧允许自己被误解没有人能被所有人完全理解。适当的“被误解”,反而能帮你筛选出真正懂你的人。
保留一些“不完美”处处表现得完美,会让人感到压力。有些无伤大雅的小缺点,更能拉近与他人的距离。
把精力用在刀刃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与其在琐事上争对错,不如把时间花在提升核心能力上。
在职场,既要学会适时发声,也要懂得适当沉默。
你在工作中遇到过想要争辩的时刻吗?最后是如何处理的?七姐在评论区,备好茶,等着听你的选择~
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有所启发,点赞、收藏,就是给七姐最好的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