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看完《浪浪山小妖怪》,我删掉了对孩子说过最伤人的话

刚看完电影《浪浪山小妖怪》,浪浪山小猪妖的经历像根细针,扎得我突然想起上周对女儿说的话——“这点事都做不好,你怎么这么没

刚看完电影《浪浪山小妖怪》,浪浪山小猪妖的经历像根细针,扎得我突然想起上周对女儿说的话——“这点事都做不好,你怎么这么没用?”

当时女儿试着自己系鞋带,手指笨拙地绕来绕去,鞋带总在中途散开。我急着出门,看她磨磨蹭蹭,忍不住说了这句话。她的小手瞬间僵住,头低下去盯着鞋子,眼泪啪嗒滴在鞋面上,没再说话。那时我只觉得孩子“不省心”,直到看见小猪妖的遭遇,才猛然惊醒:我脱口而出的否定,和那个只会骂“没用”的熊教头,其实没什么两样。

小猪妖在浪浪山有多努力?为了给大王做1000支箭,他熬夜把箭杆削得更细更直,想着能让箭飞得更远;发现煮唐僧的锅有洞,他跑遍山头找新锅;甚至大王让他去刷锅,他都蹲在灶台前把锅底的黑垢刮得干干净净。可这些努力,在熊教头眼里全是“瞎折腾”——“箭杆做这么细,你想造反吗?”“找锅耽误时间,你是不是不想干了?”到最后,小猪妖连靠近唐僧的资格都没有,还差点成了孙悟空的“一棒之仇”。

看着小猪妖躲在树后偷偷掉眼泪的样子,我突然想起女儿的很多瞬间:她第一次画全家福,把妈妈的头发涂成蓝色,我笑着说“你画错啦,妈妈头发是黑色的”,她立刻把画纸揉成一团;她学着叠衣服,把袜子叠得歪歪扭扭,我顺手重新叠好,说“你看妈妈叠得多整齐”,从那以后她再也没主动叠过袜子;她尝试自己剥鸡蛋,蛋壳碎渣粘在蛋白上,我拿过鸡蛋帮她剥干净,说“你太慢了,妈妈来”,后来她吃鸡蛋总先把鸡蛋递过来。

原来我一直以为的“帮孩子”,其实都是在否定她的努力;我随口说的“你做不好”,正在慢慢磨掉她的勇气。就像小猪妖后来再也不敢提自己的想法,只会机械地跟着别人做——你说箭杆要粗,我就把箭杆削得粗粗的;你说锅不用换,我就把破锅擦干净;你说要去抓唐僧,我就跟着往前冲。孩子也是这样,你说她画得不对,她就不敢再动笔;你说她叠得不好,她就不再尝试;你说她做得慢,她就习惯依赖你。

其实孩子需要的,从来不是“完美的结果”,而是“被看见的努力”。就像小猪妖最想要的,不过是熊教头说一句“你做得很好”;女儿把蓝色头发的画递给我时,期待的是“妈妈你看我画的全家福”,而不是“你画错了”。后来我试着改变:女儿系鞋带系了5分钟,终于系好一个歪歪扭扭的结,我蹲下来跟她说“你刚才试了好多次,终于系好啦,太厉害啦”,她眼睛一下子亮了,又解开来重新系;她叠衣服把裤子叠成“小方块”,我拿起裤子说“你看,这样叠裤子会更整齐,我们一起试试好不好?”,她立刻凑过来跟着学。

现在再看《浪浪山小妖怪》,我总会想起那句话:“每个孩子都是浪浪山的小妖怪,而父母,不该是那个只会骂‘没用’的熊教头。”我们总希望孩子长成“厉害的人”,却忘了“厉害的人”,都是从“做不好”开始的——就像小猪妖如果没被孙悟空救下,或许下次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就像女儿如果没被否定,或许早就学会了系鞋带、叠衣服、剥鸡蛋。

下次孩子再做“没做好”的事时,不妨慢一点、忍一点:别急着说“你错了”,先问“你为什么这么做呀?”;别急着说“你不行”,先说“你已经很努力了”;别急着帮她做,先陪她一起试。毕竟,比起“做好一件事”,孩子敢不敢“再试一次”,才是更重要的事。

互动话题:你有没有对孩子说过“你做不好”这类话?后来孩子有什么反应?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我们一起聊聊怎么给孩子更多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