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个热搜让人五味杂陈。
“加班就给足加班费,让老婆去花钱,刺激消费。”
说实话,上海交大陆铭教授的这句话,前半句是“良心”,后半句是“现实”。
他只是不小心,把这个时代默认设置,用一句大白话揭开了。

陆铭教授的言论,无意中触碰到了当代男性的核心困境。我将其总结为一个模型:
“供养者价值悖论”
悖论核心: 男性的价值实现,正在被系统性地从“自我成就”,转向“被动供养”。而当一个人的价值只剩下“供养”时,他自己,就成了那个最廉价的消耗品。
这个悖论不是一天形成的,它由三条环环相扣的“异化法则”构建而成,每一条都在“掏空”男性的自我。
法则一:价值的“生产异化”——从“工匠”到“工具”这很好理解,就是你我深恶痛绝的“996”。

马克思曾说,劳动的异化,是人不再是劳动的主人,而成了劳动的奴隶。
在过去,一个“工匠”能从自己的作品中获得成就感。而现在,你在庞大的公司机器里,只是一个“螺丝钉”。你的工作不是为了“创造”,而是为了“交付”。
你日复一日地加班,用健康换取KPI和微薄的加班费。你被“生产系统”异化了。你不再是一个鲜活的“人”,你首先是一个“人力资源”,一个“工具”。
这个阶段,资本完成了对你“时间”和“精力”的剥削。你失去了“自我实现”的快乐。
法则二:价值的“消费异化”——从“主体”到“客体”这是陆教授那句话最扎心的地方。
你辛辛苦苦换来的加班费,要“让老婆去花钱”,才能“刺激消费”。
发现了吗?在当今的“消费系统”叙事中,男人,是缺席的。
打开购物APP、短视频平台,所有的消费节(3.8、5.20、6.18、双11),核心营销对象是谁?是“她”。
消费主义的逻辑是:“她”负责“精致、悦己、享受”,“他”负责什么?
负责买单。
在“消费异化”的逻辑里,男人不再是消费的“主体”,而是消费的“客体”——一个会行走的钱包。
你自己的欲望呢? 你想买的昂贵显卡、游戏机、摩托车,往往被贴上“不成熟”、“乱花钱”的标签。而“她”的包包、口红、旅游,则是“生活品质”的象征。
这个阶段,消费主义完成了对你“财富”和“定义权”的剥夺。你失去了“享受成果”的快乐。
法则三:价值的“情感异化”——从“爱人”到“ATM”这是最隐蔽,也是最致命的一环。
当“生产异化”和“消费异化”同时完成,一个男人的价值被彻底“功能化”了。
在极端女权主义和拜金思潮的合流下,一个男人的“好”,不再是他读过的书、他的品格、他的幽默感,而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数字:他的工资、他的房产、他“舍不舍得”为你花钱。
“男人负责赚钱养家,女人负责貌美如花”,这句话曾经被包装成“浪漫”,现在看来更像是一场“交易”。
当一个男人存在的全部意义,都被简化为“供养能力”时,他就从一个“爱人”的角色,异化成了一个“ATM”。
他不能喊累,因为“男人要坚强”。他不能迷茫,因为“一家人靠你”。他甚至不能生病,因为“供养”一旦停止,他的“价值”就清零了。
这个阶段,社会舆论完成了对你“情感”和“精神”的压榨。你失去了“被当成人来爱”的资格。
困境:一场针对男性的“完美围剿”看明白了吗?
“生产系统”(资本) + “消费系统”(消费主义) + “情感系统”(极端女权) = 一场针对男性的完美围剿。
资本在“生产端”把你当成工具,榨干你的时间和精力;消费主义在“消费端”把你当成钱包,剥夺你享受劳动成果的权利;而某些极端思潮在“情感端”把你当成ATM,彻底否定你作为“人”的情感价值。
你被三方联合“掏空”了。
这就是“男性价值空心化”。
你成了那个最悖论的存在:所有系统都依赖你的“供养”,但所有系统都看不见“你”的存在。
陆铭教授只是不小心,把这个系统的“默认配置”说了出来。他不是在“建议”,他是在“描述”一个已经发生的现实。
尾声:夺回“人”的定义权所以,我们该怎么办?
我没有标准答案。这是一种结构性的困境,是这个时代男人的宿命。
但我想说,看清这一切,就是觉醒的开始。
当一个系统只允许你成为“燃料”或“代价”时,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夺回定义自己的权利。
我们首先是“人”,其次才是“供养者”。
请记住,你的价值,不由你的加班时长决定,不由你的银行卡余额决定,更不由别人“是否满意你的供养”来决定。
你的价值,在于你作为“你”而存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