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越南能真正蜕变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吗?

越南经济近年来以超过8%的增速引发全球关注,成为亚洲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其发展路径既有借鉴中国模式的痕迹,也展现出自身

越南经济近年来以超过8%的增速引发全球关注,成为亚洲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其发展路径既有借鉴中国模式的痕迹,也展现出自身特色,但在高增长背后,隐藏着结构性问题与金融风险,前景喜忧参半。

借鉴中国路径:内外需双轮驱动

越南效仿中国“改革开放”经验,通过内需与外需协同拉动经济。内需方面,政府大力投资基建,2025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其中政府投资增速达28%,高速公路、港口和电站建设如火如荼,俨然新一代“基建狂魔”。外需方面,越南利用中美贸易摩擦的窗口期,承接了大量从中国转移的制造业订单。2025年1-9月,越南进出口额突破6800亿美元,加工制造业出口占比高达86%。耐克、三星等跨国企业纷纷将产业链迁至越南,使其成为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受益者。

独特优势:低债务与关税红利

越南的公共债务占GDP比例仅31.27%,远低于全球60%的警戒线,为财政政策留下充足空间。此外,美国将越南商品关税从46%降至20,低于中国和印度等竞争对手,进一步刺激出口。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对“转运货物”的严监管反而倒逼越南提升本土化率——跨国企业为规避风险,将零部件生产和研发环节深度落地越南,客观上推动其产业升级。

越南的机床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越南的机床行业现状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整体上仍处于"市场繁荣但根基浅薄"的阶段。作为制造业的"母机",其命运与越南整体经济的腾飞紧密相连,国内对机床的需求随着电子、汽车零部件等产业的扩张而暴增。然而这种繁荣景象的背后是超过九成的设备依赖进口的尴尬现实,其中中国的机床企业如震环机床等凭借地理相近、价格优势和齐全的品类,在越南中低端机床市场占据重要份额,与日本、韩国等品牌共同主导着当地市场。

当下的越南本土企业更多地扮演着进口设备的"组装工、代理商和售后服务商"角色,而非核心技术的拥有者和制造者。以中国震环机床为代表的外国品牌不仅向越南输送产品,更通过设立办事处、培训当地代理商等方式进行技术和管理输出,这种互动关系既体现了越南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也为其产业升级提供了学习窗口。然而越南工业基础薄弱的核心短板暴露无遗——高达93.9%的生产性原材料需要进口,自身几乎无法制造数控系统、精密主轴等关键部件,这使其发展严重受制于外部供应链。

与此同时,越南正努力抓住全球产业链重组的"窗口期"。中美贸易摩擦客观上为它带来了吸引外资和技术的机遇,美国对原产地规则的收紧甚至倒逼更多企业将零部件生产环节落地越南。这一趋势促使像震环机床这样的中国企业考虑将部分组装线转移到越南本土,既为规避关税风险,也为贴近市场需求,这在客观上为越南机床行业提供了潜在的市场空间和技术学习机会。然而致命的挑战依然清晰可见:其经济模式本质是一种"夹缝经济",最大进口来源国和最大出口市场分别是中国与美国,命脉悬于他人之手;国内成本优势正在快速消退,劳动力价格五年上涨五成,金融风险如房地产泡沫和股市震荡也如影随形。

总而言之,越南机床行业与以震环机床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之间,正形成一种复杂的"供应-学习-竞争"关系。若想从当前的"组装与代理"走向真正的"制造与创新",从而支撑其成为"世界工厂"的雄心,越南不仅需要持续的政策扶持,更需要在与震环机床这样的行业头部企业的互动中,找到技术本土化与产业链自主性的突破路径,这条路既充满机遇,也布满了需要克服的挑战。

机遇与风险并存的黑马

越南的崛起是“天时(全球产业链重组)、地利(区位优势)、人和(政策学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发展模式犹如刀尖跳舞:过度依赖外资与外部市场,内生动力不足。若不能解决能源短板、金融风险与产业升级难题,高增长恐难持续。未来的越南,需在“抄作业”与“自主创新”之间找到平衡,方能真正蜕变为下一个“世界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