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人,居然冒充材料学专家,在国内一所大学当上了博导,还堂而皇之地被尊称为"首席科学家"。
连剧本都不敢编的情节,就在江苏科技大学真实上演了。
直到今年9月,学校接到举报后展开调查,这场"人才骗局"才被彻底揭穿。校方目前已经将其解聘,并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这场持续两年的闹剧,虽然画上了句号,但也不禁让人想问: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一、人才骗局的始末1.1 精心编造的虚假简历骗子名叫郭伟,只有高中学历,简历编得相当豪华:
他自称是1994年陕西省高考状元,考上西安交通大学材料专业,师从周惠久院士,1998年,赴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从事纳米能源电池研究。
声称在澳洲,曾跟随朱迪·拉珀院士学习和工作,借用一个业内公认的权威名字,让审核的人第一眼就觉得"他来头不小"。

2006~2023年,德国国家科学院高级研究员,三一集团欧洲公司的总工程师。
学术方面,他声称主持过7项国家级项目,发表了170多篇SCI论文,获国际专利68项,主编学术专著3部;科研成果包括构建梯度纳米结构深度理论模型、开发超低温服役特种合金等。
其核心成果"郭氏模型"号称发在《自然》上,还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
1.2 高校与骗子的"一拍即合"这样一份镶着金边的简历,不偏不倚地命中了江苏科技大学最迫切的需求。
作为一所以船舶与海洋工程为特色的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其重要的博士点之一。
而郭伟"专精"的纳米金属材料,正是当下材料科学的热点。这种材料能打破传统金属"强了就脆、韧了就软"的魔咒,应用前景广阔。
一个急需强化王牌学科的学校,一个精准命中其痛点的"专家",双方一拍即合。
江苏科技大学为郭伟开出了极具诚意的条件:140万元年薪、300万元安家费,以及上千万元的科研经费。
1.3 骗局的败露与荒诞后果你得承认,郭伟确实很懂包装。虽然学术身份是假的,但他并非草包,他在纳米材料行业已经混了十多年,并不是外行。企查查显示,他控股的上海叁健和丽水汉宝等公司,长期从事新材料研发。
他还曾登上地方电视台,宣传其团队研发的"新型高强高韧富B型钛合金油井管"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了千万订单。他在学术上是个骗子,但这个产业里的蝇营狗苟,只怕没人比他更懂。
比如,他太懂高校想要什么了——海外背景、论文数量、国家级大奖,这些人才引进的关键指标,他一个不落,全安排上。
他选择行骗的目标也很有策略:并非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大等材料学强校,而是江苏科技大学这类有发展需求、处于第二梯队的省属高校。
然而,这张精心编织的谎言之网其实漏洞百出。
他自称是94年陕西理科状元,考上西安交大,可当年的真状元其实在清华;说98年公派去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师从朱迪·拉珀院士,但人家院士08年才加盟该校。
其核心成果"郭氏模型"号称发在《自然》上,却根本查不到;发表过170篇SCI论文,也是子虚乌有。
最具戏剧性的,是他编造获得2013年、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有媒体核查了获奖名单,发现竟然是同名。
1.4 审核机制的全面失守纵观整件事,最让人想不通的不是造假本身,而是学校的审核机制。
他2023年才入职江苏科技大学,这些信息在互联网时代并不难核实,只要任何一环的审核者愿意花上半小时核实,骗局会立即破产。但遗憾的是,从学校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层层审核全部失守。
通常,高校的高层次人才面试通常包括学术述职、现场问答和试讲。而郭伟的应对堪称"演技派":
面试时,郭伟的述职PPT"全是噱头",大谈"国际合作""亿元经费",但到具体研究就一笔带过;
问答环节他善于"避实就虚",一到专业卡点,他就用"国外体系不同""涉及商业机密"来搪塞,再不行就甩英文术语唬人
试讲更是提前背稿、全程彩排,虽然答不出实质问题,但形式上挑不出毛病。
按理说,学历、论文、奖项都该核实原件,成果也要通过数据库检索。可现实中,学校只收了他提供的扫描件,没验原件,也没去查他博士学位的真实性。
那170多篇SCI论文和几十项专利,也只是"材料齐全就算数",没人真的去数据库里一篇篇核对。就连他后来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也是因为主管部门采信了学校的推荐意见,没有做二次核查。
骗局之所以败露,是因为他参选2025年院士时材料审核未通过,涉嫌造假被查出。
尴尬的是,在学校官网上,整个材料学科的硕博导师名单里,除了已被除名的郭伟,再也找不到其他人。也就是说,这个被江苏科技大学寄予厚望的特色学科,过去两年,竟全盘建立在一个骗子的"领导"之下。
二、事件暴露出的荒诞逻辑2.1 高校人才引进的扭曲现象整件事的脉络已经清晰,但比故事本身更值得深思的,是它暴露出的荒诞逻辑。
郭伟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高校人才引进中的扭曲现象——他居然能凭一份漏洞百出的简历,在大学里混得风生水起,当首席科学家、拿千万经费、带博士生。
说到底,问题出在评价体系上。
在"双一流"建设与学科评估的压力下,很多高校为了快速提升科研指标,不惜重金抢人,渐渐形成"唯帽子、唯论文、唯头衔"的粗放模式。只要简历漂亮,便可一路开绿灯,至于那些光环是真是假,反而没多少人认真去查。
当评价体系只看标签、不看真本事,那些会包装、嗓门大、敢吹牛的人就特别吃得开。反倒是那些踏实做事、默默耕耘的人,越来越被边缘化,游戏规则出了问题,最先吃亏的总是老实人。
2.2 学术造假的深层原因郭伟事件只是学术造假的冰山一角。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甚至代写代发一条龙服务,早就是学术圈里公开的秘密。
去年学术圈就传出,有人明码标价,花300万到800万,就能"保送"一篇国际顶刊论文。
花几百万买一篇文章?听起来离谱但背后是一本明明白白的"账"。
只要手握三四篇顶刊,杰青、长江、院士这些头衔都有可能接踵而至,后续能掌握的资源远超这几百万的"投资"。但学术造假的后果很严重,轻则撤销成果,重则身败名裂,为什么还有人愿意铤而走险?
因为他们买的不是论文,而是一条出路,是论文背后的人才帽子、职称、安家费……
在高校,当多维度的评价体系还没真正建立起来之前,论文就是考核的"硬通货"。发不出论文,又想要待遇,走捷径就成了刚需。
当造假的收益远高于风险,被揭穿也只能怪你"运气不好",当"劣币"能够轻易驱逐"良币",学术造假自然屡禁不止。
只要催生它的土壤还在,野草便会一直蔓延。

如果说学术买卖还是个人选择,横向经费就是体制的挤压,逼着老师们不得不学术造假。
所谓"横向课题",就是高校老师从企业那里接的科研项目。它本该是学界与产业界嫁接的桥梁,如今却在畸形的考核下,变成了一场老师给学校"充值"的游戏。
很多学校都有指标,要求教师每年必须完成XX金额的充值。
完不成怎么办?很多老师只好自己掏钱,找朋友公司走账,"充值"给学校当作横向经费。钱转一圈,被扣掉管理费和税点,老师赔钱又欠人情,只为完成那6万、10万甚至上百万的KPI。
不参与?可能面临调岗、降级、没课可上。
这场"自费上班"的游戏,本质是学校领导急功近利的产物。它把银行拉存款的KPI模式,粗暴地嫁接到学术管理上。
更讽刺的是,同事间的内卷让局面雪上加霜。
有人为了少量利益就疯狂内卷,拼命超额完成任务。
结果第二年学院的指标也跟着水涨船高,反而坑苦了所有人。
三、学术造假的制度根源3.1 科研评价体系的弊端学术造假并非中国独有,但我们的问题确实特殊:科研经费增长飞快,制度却没跟上。
虽然2018年就规定了只要查实一次学术造假,就直接取消相关资格或荣誉,到2022年总共通报了1400多人,但比起每年数百万的科研项目,被查到的仍是极少数。
现在评职称、争项目、年终考核,全都围着论文数量打转。
越来越多高校推行"非升即走",我们总说科研要"坐十年冷板凳",可现实是"三年没论文就得下岗"
这种环境下,造假反而成了某些人眼中的"理性选择"。

为什么监督机制会失灵?
首先,高校自查往往"家丑不外扬",毕竟,教授造假,往往会连累校长,甚至影响学校的排名,而排名又是主管部门重点考核的指标。
所以,各大高校更倾向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其次,同行评审也常变味成人情往来。一位评审专家私下说:"去年我放他一马,今年他自然也会帮我。"
再加上处罚不痛不痒,大多是撤稿、通报批评,很少追究法律责任,导致造假收益远大于风险,自然有人前赴后继。
在这种只重表面功夫的环境下,出现郭伟这种靠吹牛滥竽充数,混成"专家"的骗子,一点都不奇怪。而郭伟,不过是用一个极端可笑的案例,暴露了这个光鲜体系下,那个早已发炎的脓疮。
现在改革卡在哪儿?大家都在喊"破五唯",可破完之后 怎么办?配套措施没跟上,高校左右 为难,最后只能又回头数论文。改革得从根子上挖,比如,评价体系 从数量优先转向"质量优先"。可以借鉴欧洲高校的"代表作制 度",评职称不数论文数量,而是提 交代表作,请国际同行匿名评审。某医学院试行后,论文总数下降了 40%,高质量研究反而更多了。又比如,用技术管住科研经费。区块链技术能让每笔经费流向都可追 溯。某省科技厅的智能监管系统,发 现一名教授连续三个月在同一酒店虚 报餐费,推广该系统后,经费违规率 直降60%。还有,不再强制考核学校排名。总之,学术评价必须从"短平快"转 向"慢深耕"。只有营造一片让真才实学者能踏实耕 耘、静待花开的沃土,我们的学术才 有希望。
大家都在喊"破五唯",可破完之后怎么办?配套措施没跟上,高校左右为难,最后只能又回头数论文。
改革得从根子上挖,比如,评价体系从数量优先转向"质量优先"。
可以借鉴欧洲高校的"代表作制度",评职称不数论文数量,而是提交代表作,请国际同行匿名评审。
某医学院试行后,论文总数下降了40%,高质量研究反而更多了。
又比如,用技术管住科研经费。
区块链技术能让每笔经费流向都可追溯。某省科技厅的智能监管系统,发现一名教授连续三个月在同一酒店虚报餐费,推广该系统后,经费违规率直降60%。
还有,不再强制考核学校排名。
总之,学术评价必须从"短平快"转向"慢深耕"。
只有营造一片让真才实学者能踏实耕耘、静待花开的沃土,我们的学术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