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室内狭小空间 “穿针引线”!栖云矢量涵道无人机,用单轴黑科技破解作业难题

在机房管线间穿梭、在狭窄管道内检测、在室内场馆里精准巡检 —— 这些传统无人机 “进不去、转不开、稳不住” 的场景,如今

在机房管线间穿梭、在狭窄管道内检测、在室内场馆里精准巡检 —— 这些传统无人机 “进不去、转不开、稳不住” 的场景,如今有了新解法。栖云通航,针对室内狭小空间作业痛点,推出单轴矢量涵道无人机系列,以 “结构极简 + 智能控飞” 的技术特性,重新定义室内低空作业装备。

图1 栖云通航室内无人机产品系列

先搞懂:这款 “小众黑科技”,到底特别在哪?

提到无人机,大家先想到的多是四旋翼、多旋翼,但栖云这款矢量涵道无人机,走的是 “单轴矢量旋翼” 技术路线 —— 听着专业?其实拆解开来很易懂,核心就是 “把复杂做简单,把简单做精准”。

1. 两大技术分支:一套逻辑,两种玩法

单轴矢量旋翼技术主要分 “矢量单旋翼” 和 “矢量双旋翼”,核心共性是旋翼纵向同轴布置(上下叠在一条竖轴上,不像多旋翼分散在机身四周),靠 “矢量控制板” 偏转气流调整姿态。但控制细节各有侧重:

矢量单旋翼:“全能选手”,4 个舵机协同工作,同时搞定俯仰、横滚、航向三个维度控制,相当于 “一套系统管全活”,集成度拉满;

矢量双旋翼:“分工专家”,矢量控制只负责俯仰、横滚,航向靠上下螺旋桨 “差速配合”(上桨快下桨慢朝一个方向转,反之则反向),更讲究动力分配的协同性。

图2 无人机结构

2. 性能真相:不追 “全能”,只盯 “精准场景”

很多人会问:这款无人机能飞多远、抗多大风?其实它的设计逻辑不是 “全场景通吃”,而是 “室内场景专优”—— 咱们从关键维度拆解,更能看懂它的价值:

性能维度

表现特点

场景适配逻辑

结构复杂度

极简!核心仅 “同轴旋翼 + 矢量控制机构”

机身紧凑,能钻进传统无人机进不去的狭小空间(如管道、机房缝隙)

气动效率

中等(矢量控姿会有轻微气流损失)

室内无强风干扰,这点损失不影响作业,反而换来了灵活控姿

操纵稳定性

室内表现优秀,复杂气流下(如室外阵风)较弱

专注室内场景,规避了抗风短板,反而能在管线密集区稳飞

抗风性能

3 级风内稳定(风速≤5m/s)

完全匹配室内无风 / 微风环境,室外非其目标场景

续航能力

空载 25min,满载 20min

室内作业多为短途高频(如机房巡检 1 次 10-15min),续航完全够用

图3 无人机气动性能计算1

图4 无人机气动性能计算2

核心亮点:不止 “小而灵”,更有三大创新设计

栖云这款矢量涵道无人机(代表型号 CA260),不只是 “把机身做小” 那么简单,而是围绕室内作业痛点做了深度优化,三大创新设计尤其亮眼:

1. 独创涵道构型 + 矢量扰流板:狭小空间 “指哪飞哪”

采用涵道发动机式构型,配合底部矢量扰流板机构,姿态控制精度比传统室内无人机提升 30%—— 哪怕在直径 1 米的管道内,也能灵活调整方向,不会碰擦管壁;涵道设计还能降低气流扰动,飞过精密设备时不会吹乱线路或灰尘。

2. 骁龙 821 芯片 + 视觉定位:“无 GPS 也能厘米级稳飞”

室内场景没有 GPS 信号?没关系!它搭载骁龙 821 手机级别芯片(算力比普通无人机高 2 倍),配合 “视觉 + TOF” 双定位技术,再加上视觉避障功能,就算在漆黑的地下机房,也能实现厘米级定位,不会 “迷路” 或 “撞墙”。更厉害的是,机载计算机仅重 82g,完全不影响机身灵活性。

3. 电池环快速更换:10 秒 “满血复活”

最懂室内作业 “抢时间” 的需求 ——涵道唇口就是电池环!不用拆机身、不用等充电,取下旧电池环、换上新的,10 秒就能重新起飞,避免了传统无人机 “充 1 小时飞 20 分钟” 的效率短板,特别适合连续多区域巡检。

关键参数:小身材,有大能量

用一组清晰数据,看看这款 “室内专列” 的实力:

尺寸重量:外径仅 260mm(比餐盘还小),空载 900g,满载 1.2kg,单手就能拎着走;

载荷续航:最大载荷 300g(可挂小型检测设备),空载飞 25min,满载飞 20min;

核心配置:24V 电压供电(18650 电池),支持视觉避障,飞行速度 30km/h(室内作业足够快);

适配场景:3 级风内稳定,完美覆盖室内所有场景。

它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3 大场景直击痛点

这款无人机不是 “技术玩具”,而是实实在在的 “生产力工具”,尤其适合这三类场景:

机房 / 变电站巡检:钻进机柜缝隙,检测线路温度、设备状态,不用人工爬梯钻缝,安全又高效;

管道 / 隧道检测:在直径 1 米以上的通风管、电缆隧道内飞行,排查裂缝、堵塞,比人工进入更安全(避免缺氧、有毒环境风险);

室内应急搜救:地震后倒塌建筑的狭小空间里,搭载小型摄像头寻找幸存者,不用等大型设备破拆,争取黄金救援时间。

栖云底气:为什么能做出 “场景专优” 的无人机?

作为长期专注复杂环境无人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栖云通航的研发逻辑一直是 “不跟风做爆款,只针对痛点做解决方案”—— 从之前的单兵便携共轴无人机,到如今的室内矢量涵道无人机,都是围绕 “别人解决不了的场景” 发力。依托近 3000 平研发生产基地、硕博占比 60% 的研发团队,以及与上海交大、西北工大等高校的联合实验室,这款产品从设计到测试,都经过了室内复杂场景的千次验证。

想了解更多?互动通道已开启

如果你的工作中也有 “室内狭小空间作业难” 的痛点,想获取 CA260 无人机的详细操作视频、场景解决方案,欢迎:

关注【栖云通航】,回复 “矢量涵道” 领取产品手册;

拨打官方咨询电话,预约线下实飞演示(支持定制化载荷调整)。

让 “小而精” 的黑科技,帮你搞定室内作业的 “老大难” 问题!

#栖云通航 #矢量涵道无人机 #室内无人机 #低空作业装备 #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