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后悔已经晚了?2大芯片巨头“弃中投美”,中国不会再原谅

2020年,当时的台积电和三星可谓风光无限,它们手握全球芯片制造的金钥匙,面对美国的软硬兼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那条看似光

2020年,当时的台积电和三星可谓风光无限,它们手握全球芯片制造的金钥匙,面对美国的软硬兼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那条看似光明的“独木桥”。

为了纳那份令人咂舌的“投名状”,台积电在美国禁令落下的第一时间,不仅彻底切断了华为的供货脉搏,连带着连预付款都不肯退还。

同时三星也没闲着,这边刚断供,那边就把原本预留的产能一股脑塞给了小米,甚至试图用一种几乎赤裸的功利姿态瓜分对手留下的市场空白。

可谁能想到,五年后的今天,这两大巨头此时的账本,满眼尽是“满盘皆输”的狼藉。

一场押注“美国梦”的荒诞剧

如果说商业决策有段位,那么当初“弃中投美”的选择,如今看来无疑是教科书级别的“负面案例”。

台积电在亚利桑那的荒漠里,亲身体验了一把什么叫“理想丰满,现实骨感”,那个原本预算120亿美元的项目,硬生生将投入成本吞噬到了650亿美元的惊人规模。

这还仅仅是真金白银的流失,更让决策层抓狂的是那种“水土不服”的无力感,美国的承诺听起来很美,但当设备运进工厂,才发现根本找不到合格的操作工。

那些早已习惯了朝九晚五的美国工人,对于精密制造所要求的严苛纪律和倒班制度嗤之以鼻,不仅半年的培训周期无法上岗,稍微加点压力就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罢工。

结果就是,为了安抚这帮“大爷”,台积电不仅要支付比国内高出三倍的人力成本,原本定在2024年的投产日期更是被一脚踢到了2025年,而且还是那种小心翼翼的“小批量”试水。

同时三星的遭遇也好不到哪去,刚开工就遭遇了漫天风沙的洗礼,工程被迫停摆一个月,这种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配合着美国联邦补贴那如同“挤牙膏”般的到账速度,让三星的投产计划从2024年一路跳票到了2026年底。

更有意思的是,曾经承诺的巨额补贴,在特朗普团队的口中突然变了味儿,不仅钱难拿,甚至还面临着要拿股权来换的霸王条款,这种把投资变成“进贡”的戏码,让两大巨头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请神容易送神难”。

而最让他们感到寒意彻骨的,是美国政策的那张“变脸”,为了强行回流制造业,美国祭出了“1:1产能比例”的紧箍咒,强行绑定销售与产出,如果不达标就面临高达100%的惩罚性关税。

估计这两大巨头怎么也想不到,原本指望抱着大腿吃肉,结果大腿没抱稳,自己反而成了被吸血的那个。

被逼出来的“全产业链突围”

就在两大巨头在美国深陷泥潭之时,他们曾以为离开自己就会崩盘的中国市场,却悄然完成了一场从“备胎”到“主角”的惊天蜕变。

没有什么比生存本能更能激发一个产业的潜能,当光刻机的进口通道在2022年被美国“长臂管辖”彻底焊死时,上海璞璘科技硬是在三年内啃下了硬骨头,他们完全绕开了ASML的技术路线,拿出了一套纳米压印光刻设备。

这套设备不仅不用依赖EUV,连配套的胶水配方都是自研的,而且精度甚至压过了日本佳能的标杆产品,这种“降维打击”式的技术突破,直接证明了条条大路通罗马。

而在制造端,中芯国际更是上演了一场“枯木逢春”的好戏,既然买不到最先进的设备,那就榨干现有设备的极限。

工程师们通过精密的“多重曝光”技术,愣是用那些被认为落后的DUV设备,生产出了7纳米芯片,虽然起初良品率不尽如人意,但随着工艺的不断迭代优化,如今早就可以稳定出货。

这直接带动了中国半导体自给率从当初尴尬的16%一路狂飙至30%,AI芯片领域的自给率眼看着就要在2025年突破七成大关。

更令国际巨头胆寒的,是产业链上下游那种“抱团冲锋”的爆发力,当南大光电攻克了光刻胶的量产难题,当茂莱光学搞定了高精度镜头组件,中国芯片产业实际上已经重塑了自己的骨骼和血液。

曾经是“不得不买洋货”,现在是“国货更香”,像通富微电这样的封测企业,已经默不作声地拿下了AMD超过80%的订单,这与其说是生意,不如说是实力的背书。

应用端的用脚投票最为真实,中国石油的控制系统替换节省了百亿采购额,中国联通新建的数据中心里,华为昇腾和寒武纪的AI芯片成了绝对主力。

甚至连之前最依赖进口的华为海思,其营收也实现了翻倍式增长,那些原本属于台积电和三星的数百亿订单,就在这种不知不觉中,流向了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以及长江存储的口袋。

稀土为剑,扼住命运的咽喉

风水轮流转,这句中国老话从未如此应验,就在台积电和三星以为可以通过掌握先进产能来拿捏中国时,一张真正令他们窒息的底牌被缓缓掀开,那就是稀土。

这不再是简单的原材料买卖,而是关乎芯片物理属性的命门,台积电那引以为傲的先进工艺,每年需要吞噬3000吨的高纯度稀土,而其中高达96%的供应都指向了中国大陆。

这不是想换供应商就能换的,尤其是对于5纳米以下的高端芯片,其中的镧元素含量高达0.5%,而2025年中国最新出台的出口管制规定明确划下了红线:稀土含量超过0.1%且用于高端工艺的产品,必须经过严格的出口审批。

这一招可谓是“釜底抽薪”,三星引以为傲的存储芯片业务同样无法幸免,都知道,他们关键的钕铁硼磁铁生产完全依赖于中国的重稀土资源。

这意味着,这两大巨头突然发现,自己不仅在销售端失去了中国市场,在生产端更是直接被卡住了脖子,如果不经过中国同意,他们的先进设备可能连开机的原材料都凑不齐。

而美国那早已荒废的稀土产业链,根本无法在短期内填补这个巨大的窟窿,曾经想用芯片卡中国的脖子,如今自己却因为几克稀土而不得不看别人的脸色行事。

迟来的悔意

面对这一地鸡毛,台积电和三星终于开始慌了,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曲线救国”的尝试。

三星的高管开始低调现身北京,试图重启供应链谈判,甚至在私底下向华为抛出“更低价格”的橄榄枝。

台积电的公关团队也连夜开工,把宣传口径从“深耕美国”调转为“南京工厂不可替代”,拼命强调要追加投资、扩大产能,可惜此时的商业逻辑已经变了。

这不仅仅是信任崩塌的问题,而是市场生态已经彻底重构,英伟达那消失的150亿美元中国订单就是一个缩影,中国客户发现,原本作为“备份”的本土供应商,现在的产品和服务完全能打,而且沟通成本更低、供应链更安全。

既然长江存储的闪存颗粒不输三星,既然中芯国际的代工能满足日常所需,那为什么还要找外面的呢?

现在的中国市场,早就不再对“外来的和尚”有特殊优待,如果你想回来,也不是不行,但以前那种“绿色通道”想都别想,必须在价格、交货期、服务上拿出百分之百的诚意,像所有普通供应商一样排队竞争。

中国企业已经习惯了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多找几家本土备份是常规操作,绝不会再给任何一家外企绝对的话语权。

那个只要挂着国际巨头招牌就能在中国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随着那份断供禁令,被他们亲手埋葬了。

背叛的代价从来不是几句轻飘飘的遗憾能够抹平的,对于那些曾经在关键时刻选择落井下石的企业来说,除了在财报的亏损数据前懊恼,剩下的只有目送中国芯片产业的背影越走越远。

参考信源: